第184章 兵破郢都(第4/4頁)

只可惜,如今這個時代訊息傳遞實在糟糕之極,如果有電報一類的通訊工具,他大可借吳楚打得不可開交的機會馬上領兵殺回國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奪取吳國都城。但是現在這想法卻不可行,自己的兩路大軍一在衛國,一在魯國,命令傳回去再約定時日同時發兵,前後不知又要耗費多少時光,誰知道這段時間楚國之戰會發生什麽變化,吳師會不會已撤回國內。一旦妄動而不得時機,自己苦心準備的伐吳計劃就要付諸流水了。

何況,慶忌知道姬光的底細,慶忌雖把手下最得力的兩名重臣伍子胥和伯噽都帶到了楚國,似乎吳國已傾全國之力伐楚,但是慶忌知道,吳國北有自己這個大難不死的慶忌,南有野心勃勃的越國,國內絕不可能一片空虛。

姬光的胞弟夫概,武勇之力僅次於自己,這次就沒有隨兄出征,而是留守吳越邊界。還有姬光的兒子夫差,僅比自己小了一歲,此次姬光伐楚,他也以太子之尊鎮守姑蘇,這兩人必與姬光有著密切聯系,對自己所處的衛國方面也必然高度戒備,如果自己真要偷襲的話,數萬大軍一動,姬光這裏必然先行得到消息撤返吳國。所以,楚國之力還是要借助的,而且因著姬光攻陷郢都所犯下的重重罪行,合盟成功的把握更是為之大增。

想至此處,慶忌微微露出笑意道:“少伯,隨國慶忌是一定會去的,但是姬光一舉攻克郢都,令得楚國軍心士氣盡喪,楚王年幼,恐難號召足夠的公卿趕來勤王護駕。愚意以為,隨國之行勢在必行,但是打回郢都,卻需多方用力,二位身為楚國大夫,難道就只知靠著身邊數百兵丁,逞匹夫之勇嗎?”

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範蠡與文種二人有心報國,奈何職位卑微,威望不足以號召庶民,官職不足以統領公卿,除了帶著身幾百兵丁浴血沙場,還能怎麽辦?

他們面面相覷,不明慶忌的心意,還是範蠡反應快些,目光微微一閃,開口問道:“那麽,殿下有何高見,還望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