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有志一同(第2/3頁)

吳人進軍如此神速,而且對楚人各處駐紮軍隊的地點、兵力的多寡了如指掌,把楚人打了個措手不及,一向慣於外線作戰的楚人從戰略上從未設想過會有人打擊他們的家門,出現在他們的都城,一時驚慌失措,調度失靈,空有數十萬大軍守在外圍,卻被吳人鉆進腹中,鬧了個天翻地覆。

直到此時,楚人才知道一向臣服於他們唐國和蔡國居然投靠了吳國,反過來同楚國作戰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楚國令尹囊瓦,唐、蔡兩國國君到楚都郢城朝供時,囊瓦向唐、蔡兩國國君索賄過重,兩個小國國君無法滿足囊瓦的貪欲,被他囚禁達三年之久,直至兩國送來厚禮,才被釋放回去。

表面上,兩個小國君主仍對楚國附首聽命,但是他們回國後對天盟誓,普天之下,不管是誰,只要出兵伐楚,他們一定追隨。這個消息早已被耳目令通的吳國相國伍子胥所掌握,當姬光聽說他們拿到了楚國地理兵力分布圖時,自身也通曉軍事的姬光自然深深明白它所代表的重大意義,不禁欣喜若狂。

地理不會改變,但是如果時日過久,難保楚國軍隊的駐防和兵力的多寡不會有所變化,所以他當機立斷,決定立刻出兵伐楚,一舉拿下楚都,威懾天下諸侯,建立不世霸業。

然而吳都姑蘇距楚都郢城過於遙遠,吳師最大的困難就是軍需補給,吳軍雖驍勇善戰,可是兵員數量遠遜於楚人,因此要想攻占郢都,只有閃電出兵,直插要害,這樣補給就成了問題,因此早就立誓要向楚人報復的唐、蔡兩國軍主成了他們的堅定盟友,負責為他們提供軍需補給。

即便如此,蔡、唐兩國要馬上運送大量糧草也追不上吳軍的進攻速度,同時也為了不斷鼓舞軍心士兵,所以吳王姬光下了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命令,這一路打下來,吳國軍隊吃楚人的,穿楚人的,用楚人的,連女人都睡楚人的,這一來整個楚國誰人不怕?

是以除了站著一根、躺下一條,地無一壟、房無片瓦的乞兒,無論公卿大夫,還是楚國庶民百姓,但聞吳人之名,莫不望風而遁,這才出現在整個楚國百姓大逃難的場面。實際上楚國地域太過寬廣,吳國幾萬軍隊根本不可能拉開那麽長的戰線,他們所攻的只是楚都郢城一線而已。

當然,楚人並不知道吳人如此利害,是已經得到了一份詳盡的楚國地理軍事地圖,還以為吳國相國、大將軍分別是伍子胥和伯噽,這兩人本是楚人,離開楚國一共也沒幾年,對楚國地理過於了解的緣故。

慶忌聽得屏息,半晌才問起他最關心的事情:“姬光可曾攻下郢都?”

那白袍吊客眉的漢子說道:“吳軍進兵神速,聽說他們已攻占柏舉,令尹囊瓦大人立即回師,在雲夢澤設下防線,這時候,頓、胡,沈、陳、許五國也已各自派來了人馬,與囊瓦大人合兵一處,總兵力猶在吳師之上。吳師由吳國大王姬光任主帥,伍子胥為右軍主將、伯噽為左軍主將,三路齊發,兵進雲夢澤,結果……”

“結果如何?”

慶忌一問,範蠡眼中痛苦的眼神一閃,黯然搖頭道:“結果……,如此危急時刻,囊瓦居然猶抱私心,使五國聯軍為先鋒,自率楚國精銳主力避於後陣,希冀雙方先拼個兩敗俱傷。”

說至此處,他痛心地一捶桌案,說道:“國難當頭,卻使外人主戰,自己督戰,同戰而不同心,縱然十倍於敵,又如何勝之?”

那白袍信使尷尬地一笑,舔舔嘴唇道:“大夫說的是,吳師以囚徒和新兵為前鋒,故意兵敗,引五國聯軍追殺入伏,然後三路大軍並起,殺了他們個措手不及。五國聯軍一逢敗仗,立即潰不成軍,返身逃命,吳師隨即自後掩殺,五國聯軍的逃兵沖垮了我楚軍的陣營,以致無法抵擋吳師的進攻,三軍各自逃散,陷入泥沼、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小人返回報訊時,吳師馬不停蹄,已直撲郢都去了。”

慶忌一聽不由倒抽一口冷氣,他還不知道吳軍如此戰果,竟是他一封書信提醒了掩余、燭庸,兩人為泄私憤,炮制出一張楚國軍力分布圖來借吳師之手報仇導致的結果,心中只是大罵這楚軍忒也無能。楚人被打得這麽狠,倒是有利於說服他們與自己聯手,問題是……如果郢都被攻破,楚王被殺掉那可怎麽辦?

復仇男神伍子胥,那可是性如烈火的人物,而且他恨楚王已到了極點,楚平王雖然已經去世,可要讓他逮住了楚平王的兒子,那個才十一歲的小楚王,恐怕就是姬光攔著,他也得先一劍砍了那娃娃的人頭再說,如果楚王一死,楚人群龍無首,眾王子爭奪王位,那時他發兵伐吳,正好解了楚國之圍,恐怕根基未穩的楚國新君對此正是求之不得,他是絕不會剛剛登基立足未穩就派遣大軍去與他伐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