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陽虎送禮(第2/2頁)

或許是上一次大夫們用建稷祠的陰謀陷害這個不怎麽懂得禮制的陽虎,險些使他受人陷害的事刺激了他,他這是想找一個懂禮制的博學之士做自己的幕僚。禮制之學,繁褥復雜,而且這些知識一直掌握在貴族手中,平民是不可能學到這麽復雜的知識的,然而貴族身份的人又有誰肯屈身投到他一個家奴門下?只有孔丘這樣已經沒落不堪的人才有可能。

陽虎給孔丘送禮,就是試探孔丘的態度。如果孔丘收下禮物,並且親自登門還禮,那就表明了他的態度,是答應為陽虎效力了。如果拒收禮物,別人只會說孔丘不識時務,陽虎面子上也不會太難看。這種叫人無法抓著把柄的含蓄學問,本是官場上常用的手段。

只不過孔丘對他示好的反應實在太過曖昧,要麽別收,既然收了禮物,卻又挑個陽虎不在家的時候來還禮,而且還了一只野鴨,難怪陽虎勃然大怒。要知道那時不但禮節上有講究,送什麽更有講究,拜師要送胙肉,成親要送大雁……,往來時送野鴨,那對對方是有些不太恭敬的。

慶忌聽了事情經過也不禁微微搖頭:“孔師學問是有的,可惜這做人啊……,你總不能指望每個與你交往的人都是展獲那樣的方正君子,用的方法不妥當時,怎能不得罪人?”

其實慶忌也弄擰了孔丘的想法,孔丘並無借機戲弄陽虎的意思,孔丘見陽虎這位魯國第一權臣登門送禮時,其實是有些受寵若驚的,並欣然收下了禮物。陽虎這樣主動示好,昔日被他奚落過的那一點仇怨,孔丘便也不在放在心上。

只是這禮物收下後,激動的心情剛一平復,孔丘便領悟了陽虎送禮的深一層含意。孔丘反復思量,權衡利弊,漸漸起了悔意。他屢受波折後,現在只要能夠讓他達到施展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無論對方是季孫意如這個目無君父的權臣還是陽虎這樣氣焰熏天的權奸,他並不介意。他想要的是目的,至於途徑,已不想挑挑揀揀。

然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陽虎縱然肯重用他,也不過是把他當成為自己出謀劃策的幕僚罷了,會支持他復周禮、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嗎?再者說,一向欣賞支持他的政治勢力,是那些世襲罔替,傳承襲爵的世家貴族,其利益與陽虎這種新興勢力正相沖突,如果投到陽虎的門下,等若自絕退路,與這些貴族斷絕了關系,從此除了屈膝為陽虎所用,再也沒有第二條路走了。

這樣一想,孔丘便不想收陽虎的禮物,可他此時把禮物退回去,不免要罪陽虎,在他入仕為官的事上陽虎必然橫加阻撓,於是絞盡腦汁,想了這個補救的辦法出來,他以為這樣做天衣無縫,既不會激怒陽虎,又能彌補收禮的過失,從此與陽虎兩不相欠。哪知陽虎此人讀書雖然不多,卻不乏機智,他一個方正君子都能想得出這樣的辦法,陽虎這種從爾虞我詐中掙紮出來的人,對人心人性的了解尤在其上,又怎麽可能看不出來。

慶忌見陽虎恨意深深,不禁大皺眉頭,孔丘是他的好友,而且由於孔丘在歷史上的地位,慶忌對他一直從心底裏存著幾分敬畏,他不希望這位孔丘受人詰難打壓。而眼下,對他助力最大的是陽虎,這個魯國第一權臣他更加的不能得罪。

思忖再三,慶忌只能好言相勸道:“虎兄是做大事的人,何必與一個士子如此計較。孔丘如竹之君子,清高自廉。他如此作為,想必是因為陽虎大人如今權傾朝野,炙手可熱,乃是三桓之下第一人,孔丘擔心會被人誹責他攀附權貴,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慶忌這番話兩邊都捧了一下,算是給了陽虎一個台階下,陽虎卻不領情,他冷笑一聲,輕蔑地道:“呵呵,陽虎知道公子與孔丘有些交情,咱們各交各的,公子也不必替他轉寰遮掩了。什麽竹之君子,清高自廉,在我陽虎看來,他孔丘就是一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鼠輩。

他不好名不好利?嘿,果真如此的話,他也不會在生了兒子後,國君送了一條鯉魚為賀禮,便沾沾自喜地給兒子取名叫孔鯉了,還不是覺得國君承認他的貴族身份?我呸!當初國君怎麽沒送他一頭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