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排排坐,分果果(第2/2頁)

自己打自己耳光的事他不能做,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幾樁公案的解決本應該放在皇太子監國期間,找個機會以這幾樁公案的當事人,女皇武則天的名義“下詔”赦免,可是因為計劃突然改變,懸而未決的事情何止這麽幾件。

正月二十六日,武則天搬出皇帝寢宮,徙居上陽宮。

正月二十七日,李顯率文武百官至上陽宮拜謁武則天,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為了表示自己對母親的孝心,李顯還當眾宣布,每十天他就要率領百官拜謁一次,估計大權被奪、軟禁內苑的武則天並不喜歡這種安排,但她已無權要求什麽,自然也無權反對什麽。

新朝氣象,新帝登基了,不能對百官沒有絲毫動靜吧,再說大家也都知道這一次皇太子是在清君側、誅二張的背景下才提前登基稱帝的,那就必然有功臣存在,對功臣的封賞不能無休止地拖下去。

所以張柬之、敬暉、桓彥範等把持了朝政的五大臣這幾天最忙碌的一件事就是協商功勞分配的問題。

正月二十八日,第一批封賞功臣的名單終於出籠了。

首先獲得封賞的就是這次策劃政變的功臣集團。李顯宣布,以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崔玄瑋為內史,袁恕己為同鳳閣鸞台三品,敬暉、桓彥範皆為納言,以上五人皆為宰相,皆賜爵為國公。

李多祚已經是羽林大將軍,官職上升無可升,賜爵遼陽郡王;王同皎作為皇帝的女婿和擁立的主要功臣,封右千牛將軍、賜爵瑯邪郡公;李湛封羽林大將軍、賜爵趙國公;楊帆封冠軍大將軍,賜爵忠武侯。

從楊帆受封的爵位來看,李顯並沒有忘記他把自己從房州救回京城的大恩,反倒是在這次兵變中,李顯和功臣集團並不認為他起了什麽關鍵作用。不過,李顯依舊讓他掌握千騎,也算是對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從官銜上來說,楊帆也快爬到武職巔峰了。在他上面,只剩下驃騎、輔國、鎮軍三個大將軍銜,而其中前兩個還是虛銜,在掌實權的軍銜中,楊帆只差一步就能登頂,獲封鎮軍大將軍了。

至於其他功臣,因為各派勢力角逐激烈,寸土必爭,每一個名額都不願放棄,一時之間還沒有商量出個結果。不過從先封功臣,且張柬之五人俱封國公、俱都拜相的舉動來看,張柬之的勸進確實取得了絕對性的效果,朝政現在由他們把持了。

封賞完功臣就該封賞參與政變的皇親國戚以及其他有功人員了,首先要加封的當然是出力甚巨的相王和太平公主。

相王李旦以並州牧、左衛大將軍、太子衛率兼安北大都護、相王的身份,進號為安國相王,官拜太尉,參知政事,加食邑一萬戶。太平公主則進號鎮國公主,加實封五千戶,參知政事。一個安國,一個鎮國,這兩兄妹的江湖地位可想而知。

至於武三思……,很不幸,因為時間緊急、協商未果,這老頭兒被排到下一批準備封賞的功臣裏去了。

以上種種封賞,自然不是李顯一人決定的,而是由從政變當天,懷抱傳國璽護持太子入掌紫宸殿開始就已經控制了政權的張柬之、崔玄暉等人主導的,排斥武氏家族也是他們的決定。

在他們看來,皇帝已經登基,大局已定,南衙已被牢牢控制,北衙這段時間也在被分化滲透著,武氏一族已不足為慮,假以時日,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武氏家族徹底踢出政壇,無須再看他們臉色。

武三思被利用完就像一塊破抹布似的被丟在了一邊,這可把他氣壞了,他先是氣得磨牙,接著氣得磨刀。當初說是誅殺二張,結果張柬之那老賊臨陣變卦,提前擁太子登基了。好,這他忍了。

接著為了讓他答應出席登基大典,李顯那混賬東西親自登門,低聲下氣好話說盡,接著又捧出太平公主說情,他給了面子,出席了登基大典,現在該論功行賞了,他卻被排到第二梯隊,“叔可忍嬸不可忍啊!”

且不提氣得跳腳的武三思,這次扶保李顯登基稱帝,還有一個大功臣。此人居功甚偉,不可不賞,可是對眾功臣一番論功行賞後,輪到她時,卻讓皇帝和五大宰相犯了難,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