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利字當頭(第2/5頁)

楊淩看了看焦芳那張滿是皺紋的面孔,說道:“既然朝廷以宣揚國威為主的海運得不償失,也不必禁止民間通商呀,雖然朝廷以農為本,也不應抑商過甚,朝中百官難道見不到與各國互通有無的好處?本官百思不得其解,大人能為我解惑麽?”

焦芳皺起眉頭,深深地瞧了他一眼,心道:“原來楊大人也不甘寂寞,他想選擇解禁通商來作為政績麽?這可難了。”

楊淩見他撚著胡須半晌不語,神情有些不耐起來,焦芳見狀忙道:“老夫與大人甚是投緣,所以有些心腹的話願意奉告大人,若有不當之處,大人聽過也就算了,有些事……雖然人人心知肚明,卻實在是不便拿到台面上議論的。”

楊淩精神一振道:“那是,此乃晚輩向老大人求教,你我私下之言,自然不會叫第三個人知道。”

焦芳聽了定下心來,沉吟片刻才緩緩地道:“大人真以為士子們讀書愚腐,見不到通商的好處麽?呵呵,那些只是場面話。且不說民間通商其利之大,就算當年鄭和下西洋時,雖然耗資巨大,遍賞諸國,也並非得不償失。”

楊淩一向聽到的論調,都說是大明下西洋純為宣揚國威,國庫付出極大,卻沒有相應收入,才導致百官反對,一聽焦芳這話不禁有些意外,忙問道:“大人何出此言?”

焦芳淡笑道:“老夫在禮部任職時,曾翻看過永樂年間諸國往來的文諜,依稀還記得一些事情。我大明朝廷不與外國通商,並不代表朝廷不需要咱們自己沒有的東西,不過都是以各國朝貢的方式進行交易罷了。這其中許多貨物因地域之別,供不應求,所以價格昂貴。老夫舉個例子吧,咱們大明需要胡椒,但是本地不產,由海外諸國進貢,其價抵同黃金,是原產國的二十倍。永樂五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來,每斤胡椒在大明的市價就降為十倍。至宣德九年,鄭和最後一次從西洋回來,胡椒價格跌至每斤一百貫錢,我朝一年所需胡椒何止萬斤,這其中的差價令人咋舌呀,而當時中西交流的貨物多達萬種,國庫為之節省的錢財不可勝數,扣除天朝賞賜諸國和下西洋的耗費,還大有賺頭……”

楊淩奇道:“但是本官怎麽聽說……朝廷禁下西洋是因為財政捉襟見肘,所以百官才群起反對呢?”

焦芳深沉地一笑,目光閃動著道:“永樂年間,內部營建北京城,外部南征交趾、北征蒙元,處處用兵,處處花錢,然而百姓充實,府藏衍溢。這都是史有所載的,江南絲綢業、景德鎮的瓷器、乃至印刷、茶葉,船運、伐木都是因此興旺,何來捉襟見肘之說?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後,國庫反倒處處為難了。英宗年間,稍有水旱,就難以征調濟民了,當初對外用兵時建造一座城池都綽綽有余,如今建一座帝陵都要耗費歲入大半,這又作何解釋?”

“至於揚商損農,更是無稽之談。有宋一朝,土地數量不及大明,田畝產量不及大明,百姓的稅賦比大明的百姓還要重的多,可是百姓卻能承受,生活和食物還比大明富綽。如今大明歲入最多時才不過區區四百萬兩,僅為南宋時的十分之一,為的是薄稅養民,可百姓生活仍難以為繼,除了稅賦本身尚有弊病外,禁海禁商何嘗不是禍因?”

楊淩聽得一呆,是呀,這些事以前怎麽從來沒有去想,僅憑那些花團錦簇的文章的指責,就把下西洋之舉貶得一無是處,自己可是深深見識到那些文官手中的筆杆子的厲害的,如果此次回京被東廠殺掉,自己還不是蓋棺論定,千古之後也坐定是個奸佞了?莫非這其中另有緣故?

楊淩興奮的差點兒坐起來,欠了下身子才反應過來,忙又躺回榻上,誠懇而激動地道:“不瞞老大人,依本官看來,閉關鎖國實是誤國誤民,開禁通商、從根源上消滅海盜衍生之源,可以富國富民、可以靖清海疆、可以使我大明了解海外諸國,不致坐井觀天,實是好處多多,所以有心向皇上諫言,奈何這其中有何症結,卻始終琢磨不透,大人可以詳細述說一番麽?”

焦芳見他神色興奮,幾乎忘了正裝著重傷在床,心中也有些好笑,他雖對解禁通商不甚樂觀,不過能表現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而且迎合了楊淩的心思,就算此策不可行,楊淩也必會引他為心腹,所以焦芳也抖擻精神,將自己所知所解慢慢說了出來。

自從鄭和下西洋以來,最初輸入的大多是奢侈品,而隨著交流增多,物品大量輸入,價格不斷下落,日用品開始多了起來,這個楊淩倒是能理解,後世改革開放之初,最初從國外進口的也是國內短缺的高附加值產品。

不過那時最先進的就是大明,進口的所謂奢侈品多是稀罕物兒,多了以後就開始大量進口原料,而輸出的卻是精美的綢緞、瓷器等東西,還刺激了國內手工業的發展,造船業、鑄鐵業等重工業也因需求增加而發展起來,可謂好處多多,怎麽就在一片反對聲中壽終正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