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正德頒詔(第3/4頁)

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心中暗恨,被新皇當眾拂了顏面,還得主動請辭謝恩,皇上倒落個寬以待人、嚴於律已的好名聲,這李東陽太會拍馬屁了,可是形勢比人強,兩兄弟無奈何,只好連聲應是。

正德對父親弘治最是敬愛,眼見到兩個舅舅在垂死的父皇身邊全無悲傷,還拿著帝冠嬉玩,那種對方背叛、欺騙了他最親近的人的感覺,令他對二人深惡痛絕,所以竟克制不住當庭剝了他們的賞賜。

聽了李大學士的安排,正德覺得只要便宜沒讓他們占去就好,別的也不太在意,於是點頭應允,又坐回了龍椅。下跪的百官見這位新天子的作派出此離奇,都面露驚異之色,正德皇帝可不覺得這樣有什麽不妥,什麽金口玉牙、君無戲言,覺得不對就改唄,難道打腫臉充胖子就叫皇家體面了?

劉大學士見這位時有驚人之舉的新皇帝坐回了龍椅,這才提心吊膽地又念了下去,文武百官這回也都精神了,一個個不知正德帝又要拿誰開刀,還好,正德小皇帝聽著念出的一個個名字,倒是未再反對。

劉健念完了聖旨,偷偷擡起袖子拭了拭額頭的冷汗,剛剛出了口氣,正德帝又發話了,他蹙著眉毛,奇怪地道:“劉大學士,是不是漏了個人呐?”

劉健的心裏咯噔一聲,這心又提起來了,他連忙展開聖旨,一目十行地掃了一遍,又扭頭向旁邊督念聖旨的王嶽、張壽兩位司禮監太監又詢問了一遍,這才如釋重負地道:“啟奏陛下,臣並無遺漏。”

正德聽了奇怪,記得父皇說過楊淩可為他股肱之臣,又說寵賞的恩德應該由他來給予,怎麽這以他的名義頒下的恩旨卻沒有楊淩的名字?

可憐的弘治帝若真的在天有靈,此時一定後悔自己沒有在囑咐兒子後事時,注明每件事情執行的具體時間。正德想了想道:“不對,確是漏了一人,原東宮侍讀、今神機營參將楊淩,年輕有為,堪為棟梁之材,唔……既然旨意上漏了,那回頭再補道旨意,就叫他……嗯……叫他入吏部任個侍郎吧。”

劉健聽了正德這話,差點兒一個倒栽蔥從階上摔下去,區區一個參將武官、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同進士,就想進入六部之首任侍郎?劉健急忙跪道,高呼道:“皇上,萬萬不可。”

謝遷、李東陽兩位大學士,戶部韓文、禮部王瓊、以及劉大夏、馬文升等六部尚書一齊跪倒,吏部尚書馬文升急道:“皇上,官員晉升自古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之法,無論哪一條,楊參將都嫌德望、能力、資歷不足,豈可驟升吏部侍郎之職,請皇上三思。”

左侍郎王鏊、詹事楊芳等幾位前幾日與劉瑾毆鬥的大臣對楊淩全無好感,一聽他小小年紀就要入吏部,坐上僅次於尚書的位子,頓時群起反對,其余百官也各有言詞。

正德到底剛剛做上皇帝,一見下邊跪倒了大半的臣子,心中也有些慌了,可是就這麽把話收回來他面子上又過不去,正德皇帝只好面色難看地道:“既然如此,我……朕便收回這道旨意,改授楊淩威武伯吧。”

劉健一聽皇帝不晉楊淩的官,又改晉爵了,哪裏肯答應,和一眾官員跪倒在地,連連磕頭。那位淚腺發達的王瓊王尚書又號啕大哭起來,捶胸頓足地只說天子濫授恩賞,必至群情洶湧、百官不服。

正德皇帝自覺讓了一步了,見百官仍是不依不饒,這下他也火了,他騰地跳下禦座道:“這皇帝是我當還是你們當,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皇帝莫不如不當了。”

朱厚照說著扯下玉帶就要脫龍袍,唬得老王嶽和張壽兩個大太監連忙撲上去抱住了他,文武百官正在哭鬧,正德鬧出這麽一出來,倒真把他們唬住了。

李東陽見狀急急一想,楊淩年紀尚輕、才幹品德也需觀察,他做個武將對朝政不會有什麽危害,品秩高些倒還沒什麽,但是現在便到吏部擔任要職參予政務,他的德望豈能令百官心服?

至於封爵,雖然草率些,倒也不違祖制,於是李東陽急忙高聲道:“是,臣遵旨,臣以為,可授楊參將不世威武伯,賜誥書,陛下以為使得麽?”

正德聽見有個得力的大臣允了,忙道:“使得,使得,便由李大學士草詔罷了。”

眾臣聽了李東陽的話,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頓時也不再高聲反對了,只有王瓊抽咽著一時還停不下來。

原來大明封爵有世襲、軍功、恩澤、外戚這幾種情形,楊淩便屬於恩澤了。方才李東陽大聲喊出授楊淩不世威武伯,賜誥書,那就是告訴大家,楊淩授的不是世襲爵祿,而且只賜誥書、不賜券書,不過就是加了個好聽的爵號,多了幾擔俸祿,為這個可犯不著跟皇帝作對,故此反對的聲音大為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