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七節 難題(第4/4頁)

眾苗人聽馬周侃侃而談,臉上變色,就算雲水聽了,都是忍不住再望蕭布衣一眼。在她眼中,只覺得蕭布衣平平常常,不過是手下有幾個死士,這個西梁王,似乎有些言過其實,怎麽會讓中原豪傑低首。可她哪裏想到過,此人威震中原,號令天下,竟至如斯。若此人真的威風如此,爺爺以禮相待倒是一點不錯。大苗王只是淡然道:“那又如何?”

馬周沉聲道:“西梁王悲天憫人,知道巴蜀安定數十載,卻也不忍將戰火引入巴蜀。這才親自前來,說送份大禮並不為過。想李唐野心勃勃,想借巴蜀出兵,我等怎能坐以待斃?雖眼下我等只有巴東一地,但想當初,西梁王憑借東都一城可抗瓦崗百萬雄兵,借巴東之地和李唐抗衡有何不可?可若是真的交戰,巴地只怕數年內民不聊生,死傷日多,卻絕非西梁王所想見到。”

“那你們又想如何?”大苗王輕聲道。

“西梁王不敢讓苗王歸附,只請苗王兩不相助,若李唐不借路巴蜀攻打荊襄之地,西梁王有生之年亦不會在巴蜀用兵!”馬周沉聲道。

秦叔寶等人一愣,沒想到馬周竟然會說出如此的條件,可見到蕭布衣還是若無其事,不便多言。

大苗王沉吟良久才道:“西梁王,不知此人所言可否是你心中所想?”

蕭布衣座位上拱手道:“馬周所言,的確是我的肺腑之言。”

眾苗人聳然動容,不得不重新考慮蕭布衣的條件。伊始蕭布衣派人來勸苗人歸附,大苗王的三個兒子都是聽也不聽就趕了出去,在他們看來,如今一定要到選擇的時候了。但選擇西梁王還是唐王,這是個難題。

因為這次選擇若是錯了,很可能意味著以後隱患無窮。可他們卻沒有想到過,西梁王只是讓他們兩不相幫。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大可以一直等,等到天下安定的時候徑直歸附即可。

“你以為你不用兵,唐王就不會用兵嗎?”骨力耶冷笑道。

蕭布衣微笑道:“想本王已握荊襄之地,坐鎮東都,河北收復在即。唐王若是真的敢對巴蜀動兵,只要苗王吩咐,我當可出兵助之。本王不走散關,可潼關、武關、井陘關均在本王攻打之中,再加上關中唐王西有薛舉數十萬大軍,北有梁師都、劉武周虎視眈眈,唐王數處為敵,岌岌可危,怎麽有膽子和本王公然對抗?”

他語氣中自信躊躇,由不得別人不信,眾苗人目光落在蕭布衣身上,才發現此人果有過人之處。

郎都察殺本來一直瞧不起西梁王,可聽他分析形勢後,這才暗自心驚,搞不懂李孝恭蕭布衣哪個說的才是正確。原來他們一直都在巴蜀,對天下大勢不算了然,更是從不關心怎麽爭天下,聽到隋帝已死的消息後,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投奔哪個保苗人的安寧,當初只聽到李孝恭說什麽,蜀水通於荊襄之地,有巴地勁卒,建大船而下,荊楚可得。得巴蜀則荊襄在手,得荊襄則天下定。他聽李孝恭說的躊躇滿志,又見李孝恭的謙恭,倒有幾分信服。可畢竟如此那般,巴蜀肯定要出征作戰,但是西梁王卻更是寬容,剛才又聽馬周一番言論,說什麽百萬大軍都被西梁王打的如飛灰般,馬周喝了良心蠱,居然沒有發作,這說明他說的是實話。可若蕭布衣真的幹掉了百萬大軍,唐王雖是坐鎮關中,舉關中之人有無百萬也是未知之數,又如何能和蕭布衣抗衡?

他是如此想法,眾苗人亦是如此的想法,丹巴九聽蕭布衣、馬周侃侃而談,淡然自若,也是驚疑不定,這才懂得為何他抓了蕭瑀,父親卻早早的派人讓他勿要為難蕭瑀,原來蕭瑀背後的西梁王竟然有如此的來頭。

大苗王卻還是平平淡淡,又是舉起茶杯道:“請茶!”

眾苗人又是變了臉色,雲水淡淡道:“這麽快就到第四杯了?”

蕭布衣陡然心中一動,已經想到李靖說過的一件事。原來苗人十裏迎賓、百人笙歌都是迎賓談判的前奏,而七茶結盟才是苗人的重頭戲。若有苗王敬你七杯茶,那就代表大苗王已與你對當日所言結下盟誓,再無違背。他方才喝茶只以為客套,哪裏想到大苗王動作如此之快,已經一步步的敲定下來。

他和馬周曉之以理,說服大苗王,如今已經喝到第四杯茶,這說明大苗王有意和他們結盟,可還剩三杯沒有喝,這剩下的三杯茶,不知又會有什麽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