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三章 夜宴(上)(第2/3頁)

但是……文官集團天生就缺乏謀反的能力和沖動。他們推崇的是秩序權力,極度反感暴力。文官們不僅沒有任何謀反的舉動,甚至無時無刻不在為皇帝盯著,哪裏有威脅到朱家江山的跡象。

他們講得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舉一動無不正大光明……哪怕是再齷齪的陰暗念頭,他們也會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得讓人無話可說。因為有比特務更特務的言官時刻盯著,只要做得稍微不講究,就會招致劈頭蓋臉的彈劾。

對於這樣一個不會謀反,做事講究的集團,特務政治的影響力被削弱到最小。就算抓到某個大臣的把柄,只會造成某個官位的替換,非但不影響集團的整體運轉,反而成為了一種體系外的監督,促使著文官們嚴格要求自己,因為張居正離去而有些散漫的官場風氣,重新振作起來……

萬歷也不可能把不聽話的文官直接抓起來打一頓,因為他知道國家的運轉離不開這些家夥。大臣們多年的諄諄教導,雖然看起來是失敗了,但不能不在皇帝心裏留下烙印……他知道大明朝從滿目瘡痍的嘉靖中葉,到現在大有中興之相,期間有多麽的不容易。他知道自從永樂以後,大明的邊境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安全過,他知道這一切都是那些不聽話的文臣的功勞……

國家的安寧離不開那些有能力的文官,但強勢的文官集團,又會使他這個皇帝邊緣化。在這種矛盾思想的支配下,萬歷只能用沉默表達他的不滿,他既不強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張,也不反對臣僚的意見,而是對一切都漠然置之。

臣僚們雖然巴不得皇帝不理政,但不代表他們贊同皇帝將表面功夫也一並放棄。對於皇帝動輒接連數月不上朝,抗議的奏章洶湧不斷,萬歷也不加答辯。因為他知道,只要在奏本上一加朱批,不論是激烈的駁斥還是冷靜的辯說,都會招來那些大臣的繼續批評,從而達到他們沽名賣直的目的。最合適的辦法就是把這些可惡的奏本留中不發!

然而令皇帝深感悲哀的是,自己的消極怠工,並沒有使朝廷陷於癱瘓。文官集團早就在沒有皇帝幹涉的情況下,安然運轉了多年,對於什麽時間該幹什麽,什麽事情該如何處理,早就有一套成熟的參照規範,所以在堅持了一年半以後,皇帝絕望的意識到,就算自己一輩子不上朝,國家也依舊照常運轉,最後被徹底遺忘的,只能是自己這個皇帝……

※※※

寒暑易節,年復一年,轉眼到了萬歷八年春。紫禁城中成百成千的宦官宮女,已經把身上的皮裘換成綢緞;又按照節氣把花卉從暖房中取出,把禦花園打掃出來,把禦溝疏通順暢,為迎接盛春時節做著準備。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改變,這個雕欄玉砌、宮墻遮天的世界中的空虛和寂寞。在按照恒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之中,透著腐朽的冷酷氣氛籠罩一切,即使貴為天子,也很難有所改變……

在壓抑和煩躁中,萬歷度過了自己的十八歲生日。這將近兩年的時間裏,皇帝自我囚禁於雕欄玉砌的深宮之內,從沒有踏出皇極門一步。他對缺乏情趣的王皇後已經失去了興趣,除了看書下棋之外,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萬歷命宦官宮女們扮成商販在大內開設店鋪,模擬一種市井的生活。自己則換上普通百姓的衣裳,徜徉於人群之中,其實買賣雙方、市井行人都是宮人假扮,但皇帝沒見過外面的情形,也不覺著來得假。

起先宮人們都以為,這只是年輕人一時興起,過不多久便沒興趣了。然而萬歷竟對這種遊戲上了癮,他不僅為自己設計了身份,還正經做起了貨郎買賣……當然生意爆好,每天最多一個時辰,就能把貨全部賣掉。

然後萬歷揣著賺來的錢,繼續走街串巷,看到喜歡的東西,便與店家討價還價。逛累了,他就在飯館兒中要一碗面,一根根挑著來吃。有時候萬歷興致稍高,還會到戲樓中聽戲,然後回到自己的‘民房’中倒頭便睡,等第二天再走街串巷。

皇帝不務正業的名聲早就傳開了,然而萬歷眼不見為凈,依然我行我素。因為只有這種時候,他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把那些煩惱和愁苦拋諸腦後,心平氣和的感受生活。

然而人不可能一輩子自我麻痹,總有醒過來的那一天。就在萬歷過了十八歲生日不久,他在那間戲樓裏,觀看了其實是由宮廷內戲班演出的《華嶽賜環記》,戲中有權臣驕橫,國君不振。在一次郁悶之後,戲裏的國君慨嘆地唱著《左傳》中的‘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重要的政事都由寧氏處理,作為國君,他只能主持祭祀一類的儀式。

戲台上的國君愁容滿面,戲台下的皇帝神情黯然,他不知道宮人們排這出戲是有心還是無意,‘政由寧氏、祭則寡人’這八個字,都清清楚楚的擊碎了他心中的一些東西,讓他再也無法麻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