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八章 招師(第3/3頁)

談笑風生間,較量開始了……

只聽高拱道:“江南,還有幾日,陛下就要出關了,然後馬上就會舉行廷議,最近甚囂塵上的幾件大事,便會一一了結。想必到時候,少不了一番龍爭虎鬥。這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本官這個小小的國子監祭酒,也被牽扯在裏頭,你說到時候我該如何自處呢?”

按照本朝規矩,最高級官員應該經大臣們推薦,然後皇帝批準任用的,稱為‘廷推’。其中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以及總督、巡撫,要由‘大小九卿’,以及六部侍郎共通推舉;其余的高級官員,則由吏部尚書會同三品以上官員部推。

當然,皇帝除了一票否決權之外,還可以用中旨任命高級官員……所謂中旨,就是不經過六部九卿的討論推舉,直接下令任免官員或是頒布法令,實在是省時省力。

但皇帝一般不會動用這項權力,倒不是大明朝的皇帝覺悟有多高,怕破壞政治結構之類的,而是因為他們不想自討沒趣……但凡沒有過得了廷推那一關,卻又被皇帝任命的官員,全都會堅辭不受。那可不是玩虛的,而是‘你讓我幹我就去死’那種,除了厚顏無恥的徐有貞外,似乎再也沒有官員敢於接受這份浩蕩的皇恩了。

為什麽不要?難道覺著得來太易,所以非挑戰高難度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本朝的風氣使然——本朝的官員,是有一把士大夫風骨的,對於來自皇帝的直接任命,向來視為嗟來之食,打死不肯接受。

而且他們不吃,也不讓別人吃,對與那些敢吃、想吃、願意吃的,他們是極其鄙視的,而那些被任命的官員,往往也因為承受不起被百官唾棄的壓力,而主動請辭。

當然也有天順年間的徐有貞,那種不知臉皮為何物的家夥,膽敢冒這個大不韙。對於這種破壞規矩的危險分子,官員們甚至不惜動用傳說中的‘封駁權’,也要阻止其得逞。

所謂封駁權,乃是一項可以克制皇帝的權力。如果認為皇帝詔書因不合時宜而不便下達時,內閣可將詔書封還加以駁正,這也是內閣的兩大權柄之一;除內閣外,六科也有封駁權,當內廷擬旨交六科時,六科認為不合理者,六科給事中可加以駁正繳回,稱為科參。

很顯然,一旦動用這‘封駁權’,那就相當於扇皇帝的耳光,摸老虎屁股,沒有一定膽量,是不敢幹這事兒的。往回追溯嘉靖這四十年,一共有兩位牛人幹過,且都是首輔,前一個叫楊廷和,後一個叫夏言,然後他倆便一個黯然罷官,一個身首異處了。

所以這二十年的官員都有共識了,封駁權雖然厲害,但這柄雙刃劍在傷害皇帝的同時,也會加倍的刺傷自己,所以能不用還是不用的好。

可一旦有人膽敢接受中旨任命,官員們便會毫不猶豫動用這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捍衛廷推的決心盡顯無疑。

※※※

面對著來自整個官僚群體的壓力,即使強勢如嘉靖皇帝,也是無可奈何,只能酸溜溜說一句:‘廷推非道,臣必君擇。’之類的氣話,然而重臣出自廷推如故,他也改變不了。

不過嘉靖不愧是嘉靖,幾十年的淫威之下,還是讓百官做出了些讓步——廷推時必須有他老人家在場,否則就是程序非法,拒絕任命。

所以雖然大家爭了許多天,關於禮部吏部二尚書命運的猜測,也是沸沸揚揚,卻一直沒有個定論,就是等他老人家修煉完了,好‘合法’的舉行一次廷推,把最近的幾件大事兒給決了。

而作為小九卿之一的國子監祭酒,高拱有資格參加這次的廷議……雖然他人微言輕,跟太常寺、太仆寺、鴻臚寺的那幾位卿一樣,都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卻不妨礙他有莊重而神聖的一票,也許到時候,就是這一票,就決定一位尚書的命運了呢。

‘不過……’沈默心說:‘這關我什麽事兒?’不禁暗暗嘀咕道:‘他為何問我這個呢?’不知道這貌似粗豪,實則精明的高祭酒,到底打得什麽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