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青春誰做主(第2/16頁)

基本上來說,聰明的孩子想到這一步,就算是齊活兒了。

但是笨孩子卻不一樣,他也在琢磨:嗯,掌握了知識並在現實中靈活運用,不亦樂乎……可我腦子笨啊,這知識死活就掌握不了,掌握不了就不亦痛苦乎。那這事可咋整呢,咋整呢……咦,為什麽聰明的孩子就能夠掌握,我就不行呢?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會不會是這套知識只適合聰明孩子的腦殼,壓根兒就不適合我呢?要是這樣的話,那我能不能……嗯,自己搞一套適合我自己的思想知識體系出來,然後再把它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那豈不是不亦樂乎了嗎?

但事實上,這世上的絕大多數笨孩子,是沒有能力建立起一套獨立的思想知識體系的。這種本事只有聰明孩子才會有,可是聰明孩子卻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前人的思想體系,並從中獲利,已經不再有創新的沖動。所以人類社會中,只有笨孩子才具有創造思想體系的沖動,但是他們偏偏沒有這個能力。而聰明孩子有這個能力,偏偏又沒有這個沖動。

而少年王守仁遭遇到的那個相士,所說的那番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這種沖動強塞到王守仁的腦殼中去。

可是好端端的,聰明的王守仁既然已經能夠從前人的思想體系中獲益,相士為什麽還要強行塞給他這種創新的沖動呢?

這是因為啊,所謂從前人的思想體系中獲益雲雲,是一種不存在的情形,最多只是人們的幻覺。

單以王守仁為例,如果他不搞點兒創新,單是將四書五經、宋明大儒的書本背熟,就能夠輕松地考取功名。然後做一名憨頭憨腦的小官兒,一邊忽悠老百姓增加稅務,往自己腰包裏撈錢,一邊和同僚們明爭暗鬥,打得你死我活。等到了這個階段,王守仁就會發現,他在官場上沒有絲毫優勢可言,他會背四書五經,別的官也都會,甚至有可能比他背得更好,在學問修養相差無幾的狀況下和別人競爭,鐵定會活得超級艱難,累不死也得累個半死。

如果你走入官場,見證形形色色的官僚,就會聽見他們眾口一詞,齊聲喊累。

為什麽會累?

因為他們力不從心,面對著眾多的競爭對手,而自己卻不占據絲毫的優勢,豈有一個不累之理?

要想贏得輕松,你必須要比競爭對手們高出許多。

譬如弈棋,如果你和超一流棋手對陣,鐵定是輸得慘也累得慘。但如果棋藝高超的是你,那麽,輸得慘也累得慘的,就是別人了。

要如何做,才能夠讓自己比別人更具競爭優勢?

唯有,創新!

所謂入聖境、結聖胎、聖果圓雲雲,說的都是創新。別人的理論你背得再熟透,也是別人的,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聖哲之路的開始。

所謂聖賢,就是能夠自我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並於實踐中運用成功的這樣一種人。

可以確信,以上分析,也正是王氏家族集六世人智慧之大成者,這家人從王綱開始,繼而是王彥達、王與準、王傑、王倫,再到王華,都是吃孔子的舊饅頭混日子,一連六世也沒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出來。但到了王守仁這一輩了,這種吃孔子舊饅頭的現狀,也應該結束了。

王守仁所肩負的家族歷史使命,就是創新,創造出唯獨屬於王守仁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

但如果爺爺王倫把這話說給王守仁聽,那是不會取得預期教育效果的。以王守仁之聰明,他會反問爺爺:咦,為啥你當爺爺的不創新,非讓我這個孫子來創新?為啥你天天拄著拐杖混日子,我就得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我憑啥就要這樣倒黴?還有還有……我爹都已經是狀元了,難道我這個狀元兒子,就不能舒舒服服地玩上一輩子,讓我的兒子、我的孫子再來創新豈不是更好?

好逸惡勞,是人之天性。如果把話說透,激發起小王守仁的逆反心理,那王氏家族的傳承,到了這一輩,就算是到頭了。

所以話要說,但方式一定要巧妙。

一定要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讓王守仁自覺自願、自動自發地去努力創新,去探索思想的神秘境界。而要達到這個效果,爺爺勸,當爹的哄,都比不了大街上找個騙子術士,上前忽悠他幾句更來得容易。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王守仁在大街上遇到的相士,百分百是拿了他爺爺的錢,跑來忽悠他這個孫子的。

何為第一等事

相士對王守仁的忽悠,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史書上記載說,王守仁經過長時期的思考,終於弄明白了相士對他說的是什麽意思,於是他若有所思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