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 我的話講完

數日後,還是昆侖飯店。

簽到處熱熱鬧鬧,於佳佳親自接待。每個來簽到的,都要掃一眼名單,末了心裏一驚,面帶復雜的微笑。

於佳佳就見他們一寫,一看,一抽,一笑,流水化作業。

其實也沒啥,她抖了抖名單:

《京城晚報》《京城青年報》《三湘都市報》《楚天都市報》《燕趙都市報》《齊魯晚報》《華商報》《南方都市報》《都市快報》《揚子晚報》……

無非全國發行量較大的晚報、都市報都來了嘛,外加一個京城電視台。

今天的會比上次規格高多了,時代傳媒的幾位高層都在,現場像模像樣,每人都有大棗茶。

許非穿了西裝,準時到場。

眾記者瞧著他,心思莫名。

假如許老板沒提設獎,南都也就偷偷做了。

可許老板先提了,南都的計劃暴露,偷偷摸摸的事變得大張旗鼓,各家盯著這塊,無形中已是風口浪尖。

誰再想振臂一呼,就得考慮服眾的問題,否則你憑什麽牽頭?各家想推他出來,黃袍加身,實惠是均分的。

那有人問,媒體自己聯合不行麽,為啥拽著許總?

你評的是電影獎,還是新獎,正需要明星助陣。80%的明星都在他旗下,100%的大片都是他在做。

他不陪你玩,評個什麽勁?

“好了,開會。”

“今天針對設獎這個事,第一次跟大家碰頭。別的方面不談,先聊聊兩件事:評什麽、怎麽評?

我的意思是囊括大陸和港台地區的作品,初期不采用報名制,每年1月-12月上映的自動納入範圍。

然後在次年上半年,評出這個獎。”

“那難度很大啊!其它的不說,港台地區的電影怎麽選片,評委怎麽看?”

“不如就大陸的,港台多麻煩。”

“對啊,還得報內閣批準。”

“沒意思!沒意思懂麽?”

許非敲敲桌子,道:“要評這麽一個獎,我在網上就能搞投票,隨隨便便幾百萬點擊,但有價值麽?

入世在即啊朋友們!明年又是十六大,電影改革肯定向前發展,而不是後退。內地與港台的合作必將更加緊密,猜都猜得到。

香港金像,台灣金馬,在很多人眼裏都比金雞獎重。

但他們的市場在萎縮,我們在慢慢好轉,十幾億人口的市場一旦崛起不可估量,必須要有個匹配的獎項。

另外強調一點,我不是非得做這個獎,只是事情趕到這了。誰想做,先聽我的意見。”

他頓了頓,繼續道:“再說說評選規則。

金像獎分兩輪,第一輪由選民和初選評審團負責。選民就是觀眾,評審團是業內人士和媒體人員。

他們投票選出入圍名單,每獎五個。

第二輪由專業評審團和十三個協會成員投票,評審團還是業內人士和媒體,協會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燈光、美術等等。

兩輪的評審不可重疊。

金像有點學奧斯卡,兩級架構,協會成員居多。”

“金馬獎則是三輪。

初選評審比如18人,負責挑選一個大的入圍名單。

復選還是這些人,但人數縮減,比如11人,選出各獎項的具體提名。

終選在復選的基礎上,另加入終選評審團,比如6人,達到一個單數人數,17人。

當然,金馬獎以前由於評審團長期不變,屢遭抨擊。這點我們要避免。”

許非介紹完,道:“各有各的優勢,我綜合一下。

我準備分兩輪,在港台發展自己的初選評審,由他們進行港台的首輪選片,擇出每獎三個提名。有特殊情況,或少或多,可申請增減一個名額。

大陸也由業內人士和媒體組成,每家媒體可以出一名評審,同樣擇出三個提名。

即內地、香港、台灣各有一份提名名單,綜合為首輪提名。

第二輪單獨邀請評審團,投票得出獲獎者。有至少兩周的審片期,非引進片怎麽辦?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在北電、中戲放映。

最終獲獎者只有一個。

而第一輪的評審,隔幾年換一批,避免長期占崗。”

“為什麽是三個提名?”記者問。

“初期階段,簡便為宜。如果搞五個,審片量巨大,周期會拖長,以後可以增加。”

“假如我是初選評委,看電影花錢麽?”

“選片期內,憑票報銷。”

“主辦方給報麽?”

“對,有執委會和評委會,執委會不可參與評審,評審也不可評與自己相關的作品。在討論、投票的過程中,要請公證人員公證,保留視頻、文字資料,甚至可以公開直播等。

這是大概,細節還需完善,尤其是公正公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