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社會話題1(第2/3頁)

近年來,國內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喜劇電影,電視劇卻始終空白,還好現在彌補了這一不足。

喜劇要的是大眾化,太雅了叫孤芳自賞,太俗了拿不上台面。《胡同人家》是一部有觀賞門檻的電視劇,但編劇聰明的囊括了兩類群體。

一類是文化群體,比如第一集白奮鬥賣書,西葫蘆說國際形勢,知識分子會非常喜歡。

一類是通俗群體,最典型的就是戴紅花。她在大雜院就像一個調節器,不愛看書看報,甚至教育水平較低的觀眾也能跟著樂。

想得多一點的人看出諷刺,與之思考。想得少一點的人哈哈大笑,茶余飯後。

這便是喜劇。

但最大的驚喜是表演。

如果說《末代皇帝》的表演,在嘗試回歸生活化。那《胡同人家》的群像,就是生活本身,只是藝術誇張了一些。

我一閉眼睛,白奮鬥、西葫蘆、戴紅花這些人便在腦中活靈活現。每個角色都能在現實中找到一類人,從而變得真切清晰。

情景喜劇,或者說類型電視劇,自《胡同人家》開始。

它就像標杆一樣立在這裏,是第一部,也可能是巔峰。”

……

媒體一跟進,關注的人越多。

這年頭的觀眾,愛看有深度的文藝作品。因為社會之開放,社會之保守,兩種極端在同一時期出現,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

所以注重觀點,有觀點就能交流,能思辨,能判斷,此為當下人們的樂趣所在。

“許老師早!”

“許老師早!”

播出十集之後,這天早上,許非來中心開個小會,同事們紛紛招呼。

許老師這個稱謂,第一年叫帶點嘲諷,第二年叫多了真心誠意,第三年叫就有些拍馬屁。

《胡同人家》的火爆超乎人們想象,而且遠沒到頂峰,這才播了四分之一!

會議沒什麽大事,跟進一下各劇集的進度。趙寶鋼已經有點後悔,早知道進組好了,拍勞什子單本劇啊!

“來來來,拆信了拆信了!”

會後,大家正在一塊閑聊,馮褲子扛著一麻袋進來,砰的一戳,“好家夥,全是積攢的人民呼聲,汪洋大海啊!”

“怎麽本地還寫信啊,打電話不就得了,鋼镚我出。”

“寫信更有感情,遠點的投郵箱,近的塞值班室,門衛最近老覺著有賊。”

“來來,看看!”

眾人熱火朝天的開始拆信。

“感謝你們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喜劇。”

“我太喜歡於蘭姑了,怎麽偏偏嫁給一個死胖子?”

“陶蓓賊美!!!”

“哎哎,聽一聽……”

許非捏著一封,揮手道:“有反面意見了。一位退休職工表示,本劇低俗、無聊、不入流,諷刺老幹部,得跟人民群眾道歉。

諷刺老幹部,跟群眾道什麽歉?這就是打入職工內部的叛徒。”

“我這也有……”

馮褲子拿著一封,道:“語言誇張,表演荒誕,整體就是莫名其妙,哪裏有個藝術作品的樣子?”

“我也有,嚯,說咱們是年度最差電視劇!”

“我這也有。”

“嘿,還真不少。”

大夥數了數,幾百封信,三分之一都是批評的。言辭嚴厲的甚至要求電視台停播,會荼毒下一代花朵。

幾人都不樂了,問題可大可小,得重視。

“咱們要不要回應一下?”馮褲子道。

“不好回應,我們是創作方,自己不能站出去。”鄭小龍搖頭。

“其實支持我們的多,關鍵外人不知道。”陳彥民道。

許非想了想,道:“那就找第三方媒體,開個貼吧,啊呸,開個觀眾互動欄目,讓他們自己爭論去。”

“這個倒可以,你馬上聯系!”

……

許老師親自登門,找到了於佳佳。於佳佳帶他見副主編,副主編當場拍板,這叫雙贏。

於是在第二天,《京城都市報》開辟了一個觀眾互動欄目,專門探討《胡同人家》。

在缺乏公共交流平台的時代,這簡直是大殺器。《胡同人家》已然成了社會話題,每人都想摻合一腳。

觀眾群區分明顯,批評的大多是老年觀眾,支持的多為中青年。

前者對這種語言風格就接受不了,然後是劇中的思想價值,以及表達的方式。而且這幫人是邊看邊罵,一集都不落。

其中有個觀點受到不少人支持:

“該劇以反映社會真實自居,縱觀前幾集,固然有些真實題材,但像流行歌曲、停電、小偷小摸、離婚這些,實屬表面膚淺,毫無力量。

既不令人回味,也不令人感動,完全一句空話。”

於佳佳縱然看了很多遍,還是很生氣,腦回路仿佛不一樣的,年輕人都理解,但這幫老年人就是要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