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初二

這是許非在鞍城度過的第二個春節。

與去年相比,似乎沒什麽變化,仍是從雪堆裏拽出整雞、整魚和大塊豬肉,自己拿斧頭咣咣剁。

窗根底下,也仍是一地的黏豆包和凍梨,鄰居張家還是拿鋸拉,哢嚓哢嚓一起幹木匠活。

其實在上個月家裏就買了台冰箱,100升,要600塊錢,貴的要死。張桂琴舍不得用,有東西凍的時候就插上,沒東西就把電拔了。尤其現在冬天,天然制冷,不比冰箱差多少。

唯一不同的,就是煙酒档次上來了。

許孝文每次去演出,回來都不空手,對方單位送的禮物得用車拉。鞍城曲藝團現在肥的流油,去哪兒都站C位。

年三十兒晚上,一家三口照舊看春晚。

今年的導演還是黃一鶴,因為去年有國慶大閱兵,有美國奧運會,他就覺著這麽大的國家,還在室內辦春晚太寒酸,於是腦洞一開,搬到了工人體育場。

結果晚會變成了一場大災難,沒有對講機,燈光失控,調度完全失靈,拖了6個小時才結束。

朋友們,寒冬臘月啊!

晚會上有個小品叫《拍電影》,陳老師和老茂搭档,陳老師穿著白布褂子,挽著褲腿,凍的跟三孫子似的。

觀眾哈哈大笑,許非只覺得佩服。

除了這種敬業精神,主要是節目構思。小品作者就是上面兩位,他們事先考慮到了天氣因素,又把這種因素巧妙的加入到作品裏,成功制造了包袱。

後世總有種說法,陳老師是第一代小品王,趙媽是二代目,本山叔是三代目。特別是一代目和三代目各有擁躉,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許非很喜歡本山叔早期的作品,像《相親》、《紅高粱模特隊》、《我想有個家》之類。要內容有內容,要社會現實有社會現實,還賊逗樂。

而陳老師的創作,從小品到電影再到話劇,他一直都非常中意。

這位是真正做喜劇的,能明顯看出有戲劇結構在裏面,比如《警察與小偷》,就是運用了戲劇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技巧:身份互換而產生的自我認識錯亂。

話說回來,本屆春晚結束後,被觀眾斥之為“質量低下”、“雜亂無章”。

一麻袋一麻袋的信件寄到央視,以至於央視不得不在《新聞聯播》中向全國人民道歉,簡直絕無僅有。

其實許非看還好了,主要在電視機前沒壓力,只苦了現場觀眾,要在寒風中堅持六七個小時,真叫一夜風流。

……

許家的親戚少,初一拜完年,初二就沒事了。

下午時分,外面飄著雪,剛掃完的院子又鋪了厚厚一層。

許孝文去找朋友喝酒,張桂琴坐在炕上織著毛衣,許非也偎著炕桌,讀那本跟朱家溍借的《古玩鑒賞》。

剛翻了幾頁,就聽外面咯吱咯吱的腳步聲,門一開,一個嬌脆的聲音道:“嬸兒過年好!”

跟著又是個稚嫩點的女聲,“嬸兒過年好!”“非哥哥過年好!”

“哎,小旭小陽來了,快來坐!”

張桂琴連忙招呼,又從兜裏摸出兩張五塊的,“給你們壓歲錢。”

“謝謝嬸兒!”

沒有一通撕扯,你爭我奪,“哎呀給孩子的,給孩子的”,陳小旭大大方方接過來,還按著妹妹的頭,又行了個禮。

“家裏都挺好的吧,你媽忙啥呢?”

“都好,家裏有客人,我媽讓我們先過來,她一會再來。”

陳小旭應了聲,又伸長脖子想瞅瞅那書頁,“你看什麽書呢?”

“名家名著。”

“喲,那有什麽感想?”

“感想可深了!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

“哦,魯迅的書。”

“不,是滾開的書。”

“那又是誰?”陳小旭奇道。

“哎,那個不重要,你啥時候回來的?”

許非挪了挪屁股,給讓出一個位置,姑娘卻沒上來,反道:“你現在有事麽?”

“幹嘛?”

“出去溜達溜達。”

“……”

許非瞧了瞧她,下地穿衣,倆人出了門。

走在街上,細雪紛飛,行人稀少。陳小旭呵出一口氣,輕輕搓了搓手,白嫩的手背上有一點紅。

“我在京城只覺得冷,回來更寒,反倒不覺得冷了,真奇怪。”

“沒啥奇怪的,你在那邊呆上幾年,也不……”

許非說著話,忽然感覺不太對:伊雙手握著,很自然的搭在身前,微低著頭,步子特別小。

身上是一件碎花小襖,梳著兩根辮子,雪花落了又散,散了又落,睫毛也特別長,顫巍巍的。

“你現在走路怎麽這樣?跟古代閨秀似的。”

“有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