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千村萬寨處處龍門,千巖萬壑層層成田(第2/6頁)

可惜這個具有誘惑力的想法也僅僅只能是想想而已,若要找人把酒共評《爾雅》的話,李旦順理成章想到的第一個人物就是孔珪,身為當世大儒、孔聖血裔,孔珪對於位列十三經的《爾雅》頗多心得,這樣的聚會若是不讓他參加實在沒什麽意思,但真要讓他來的話……那還叫文人雅集嗎?

李旦無奈地搖了搖頭,朝堂上的政爭早就厭煩無比,他可不想再在太液池畔來這麽一出,這簡直就是糟蹋眼前的好天氣和絕美風光。

世事還真就這麽邪性,你越是想什麽怕什麽它偏就來什麽,正在李旦為無法實現的文人雅集遺憾不已的時候,有太監上來報說禮部侍郎孔珪正於承天門外請見。

李旦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避之唯恐不及的一揮袍袖,“不見。”

似乎是不甘於自己難得的好心情被就此破壞,李旦話一說完就迫不及待的重新投入了身前的書卷。

他這舉動怎麽看都像是在逃避。

但有些人實在是沒法逃避的,當李旦因眼神疲累擡起頭時,首先看到的就是貼身太監那張滿是愁難之色的臉。

“什麽事?”這聲音既厭煩又無奈。

太監小心翼翼的湊上來,“自打大家剛才駁了請見之後,孔侍郎就跪在承天門前,這都有好一會兒了,他前幾年遭流放作踐過身子骨,年紀也過了甲子,承天門又連著各部寺監立衙的皇城,人多眼雜的萬一有個什麽不好處,不管是朝廷還是大家臉上都需不好看了。”

“他給了你多少好處,讓你這般賣力為他說話?”

這太監自然矢口否認,給出的理由還挺有說服力:就算我想收,孔珪這號的也不能給!

“讓他進來。”李旦說出這句話的同時伸手一掃,書幾上的文房四寶頓時噼裏啪啦摔了一地,“這般逼朕,渾是在長安呆膩了,朕這次再不容你。”

今天這個天朗氣清的好日子終究還是要被毀了!

眼見李旦發怒,那太監一言不發的趕緊退出了亭子,甚至為避過隨後極有可能的遷怒,他連小太監都沒使喚而是親自到承天門接人以避風頭,走在路上他一邊在心底抱怨孔珪這老不死的太不識趣,邊還琢磨著該怎麽把剛才之事傳給高力士,也好在太子殿下面前表表功勞。

要不是有太子的關照在裏邊,就孔珪這樣又臭又硬從沒有半點孝敬的老貨不給他落井下石都算他燒高香了,還能替他說話?

當孔珪到達太液池邊的亭閣時,亭中已經收拾停當,默默而坐的李旦緊緊繃著滿是寒肅的臉。

唱禮參拜,李旦沒開口叫免,孔珪也就做的一絲不苟。

“旬假之日還這麽攆著見朕到底有什麽事,說。”看著跪在地上的孔珪華發半生,老態盡顯的模樣,優柔而又重情的李旦憤怒之余又頗為不忍,不過他最終還是沒有叫起,任孔珪繼續跪著回話道:“臣此來是促請陛下盡快發兵饒樂,臣曾居於龍門數年,深知契丹實非良善,先皇後朝便曾反叛入侵我河北道引得生靈塗炭,此番若使其再得了繞樂,為禍之深則我朝東北自此將永無寧日矣!”

一聽到這個,李旦心中不知淤積了多久的煩悶與不耐煩都一起發作起來,自打那日急腳將饒樂四部請求內附並請發兵驅逐契丹的文書送到之後,朝堂裏的興奮勁兒還沒熱乎到一炷香的功夫便開始了無窮無盡的爭吵。

既然有了堂皇正大的理由,朝廷出兵自無異議,說到統兵人選時朝堂上也是不約而同的言說現任幽州大都督張守義年老不堪此任,但在提及新的統軍人選時,剛剛還和諧無比的局面就頓時瓦解冰消,各為其主的臣子們輪番上陣推出自己人選的同時不惜使出一切手段駁斥對方的人選。

這一個人選可是關系到十二萬精銳邊軍的控制權,份量之重讓近兩年在歷次朝爭中多有退讓的東宮一系也退無可退,雙方陣營中的文臣武將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的面紅耳赤不可開交,最終使這天的朝會不得不以羽林副使與兵部侍郎當殿大打出手,李旦盛怒之下拂袖而去收場。

饒是這天的朝會後以“君前失儀”的罪名將羽林副使及那兵部侍郎各杖了三十,也沒能阻止第二天朝會中愈演愈烈的爭吵,從孔珪回京後就很少上殿的鎮國太平公主親身上陣與太子李隆基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姑侄對辯。

這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第一次正面爭鋒,同時也標志著李旦在二人間實行了兩年的調和策略正式失敗。至此,以前只是在竊竊私語中的姑侄之爭徹底公開化了。

若是換了本朝太宗,甚至是前朝煬帝在位,這樣的爭吵也就算不得什麽,任你們吵的再厲害我自選一個聖心默定的人就是,人選一定爭端也就自然停住了。無奈當今天子李旦卻是個天生的優柔遲疑性子,最缺的就是這份乾綱獨斷的魄力。他本就遊移拿不定主意,再一經這樣的爭吵就沒個準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