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朔方出兵(第2/2頁)

這樣的憤懣言辭,別人說出來也許矯情,可杜士儀少年成名,曾被人譽為鐵骨錚錚,為官近三十載,憑借資歷早可回朝拜相,可他卻始終甘於呆在邊鎮,甚至連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也主動請纓,早已在將士們心中建立起了一個正面形象。就連郭子儀自己,也不禁暗自嘆息不已。

“可真的想要袖手旁觀,我卻又覺得虧心!我生在京兆,求學於嵩山,可謂是生於關中,長於河洛,若是因一時憤懣,棄生我養我的地方於不顧,豈不是豬狗不如?非但是我,安北牙帳城中八成是蕃軍,中原如何本與他們無關,可得知安祿山叛亂,我要出兵南下討擊叛賊,一時蕃軍人人爭先,個個奮勇,留守的兵將還都是拈鬮決定的,最後還是李光弼運氣不好,於是方才留下!”

說到拈鬮,節堂中的氣氛頓時輕松了不少,很多人跟隨過杜士儀的舊部都想到了那些往事。而讓他們更加動容的是,杜士儀的態度,安北牙帳城那些蕃軍的態度。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看向了郭子儀,這位朔方節度使長嘆一聲,索性直截了當地說道:“想當初叛軍乍起,東受降城的消息送到,我就曾經派信使去朝中報信,可結果卻是遭到了一番造謠生事的嚴厲申斥,以至於耽誤了起頭壓制叛軍最寶貴的時間!而安賊從河北河南一路打到洛陽這些天,我也幾乎是一日一書,道是漠北已無事,請求許我發兵往援關中,可結果呢?一再請命,朝中卻一再嚴命我就地守禦,這是為什麽?”

郭子儀一下子提高了聲音,怒聲說道:“那是因為楊國忠只當叛賊是紙糊的泥塑的,不想讓我朔方兵馬建功,他只當朝廷大軍一出,安祿山這叛軍就會變成齏粉,可結果呢?如今洛陽岌岌可危,哥舒翰縱有通天本事,可只憑他因為與安思順不和,便偽造書信陷害他,他就不是一條光明磊落的漢子,哪裏能得人心?更何況麾下不是他帶慣的河隴兵馬,而是一堆東拼西湊的烏合之眾,而楊國忠竟然覺得這樣的兵馬比我朔方雄軍更值得信賴!和安祿山的幽燕平盧大軍不同,我不是不能出兵,而是不敢出兵,我之家眷,在座不少將校的家眷,都留在長安,若是我等被大為逆賊,長安城中豈不是要血流成河?”

郭子儀到底不像杜士儀那樣百無顧忌,只是把矛頭對準了楊國忠。即便如此,對於朝中厚此薄彼,正當軍情緊急卻依舊放著朔方雄軍不顧,眾人仍舊群情激憤。所以,當杜士儀再次開口,告知眾人安北牙帳城已經有一路大軍開往河東,此刻應該已經進入河北腹地,直撲安祿山老巢,而自己這兩萬安北大軍會與朔方兵合力往援關中,解生民於倒懸,救社稷於不倒的時候,收獲的恰是清一色的贊成聲。

而偏偏就在這時候,節堂之外猛地起了一陣騷亂,緊跟著一個親兵竟是不管不顧地擅自闖了進來,聲音顫抖地說道:“潼關的探馬經由河東道趕回來,說是……說是哥舒翰大敗,八萬大軍十不存一,如今業已退守潼關!”

為了獲知前方的戰局,利用地理優勢,郭子儀派出了不計其數的斥候潛入都畿道以及河南道,此刻送回來的這個消息無疑成為了狠狠壓在眾人心底的一塊巨石。哥舒翰大敗,便意味著洛陽很可能再也保不住,同時潼關必然守備空虛,若是叛軍直接打過潼關,那長安可以說就完了!

在場的並不僅僅是郭子儀和杜士儀的家眷在長安,不少出身十六衛的將領亦是有親戚或是家小在那座大唐帝都。一想到長安被破的後果,隨著一個人高聲請戰,應和的聲音此起彼伏。

郭子儀本就借口練兵,做好了所有進兵準備,從糧秣到馬匹全都齊全。由於這些年西受降城和安北大都護府的互市,朔方最不缺的就是馬匹,就連步卒也有馬匹代步,甚至那些身家豐厚的還有備用的戰馬。因此,晌午時分,當一支支兵馬列陣開拔,南下京畿道時,就只見萬馬奔騰,呼嘯不絕,那沉悶的馬蹄聲仿佛匯聚成了一股洪流,直要把大地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