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分崩離析(第2/2頁)

“可如何甄別?”岑參雖是初來乍到,可已經漸漸融入了這個氛圍。他和王昌齡輕而易舉就成了好友,飲酒談詩論賦,幾乎無話不談,而來聖嚴因為杜士儀的吩咐,也派幹練的吏員引導他一步步接觸到朔方的種種軍政大事,還帶著人去豐安軍轉了一圈,故而他已經能夠在議事的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須知突厥降戶素來都是首鼠兩端,前有康待賓之亂,後有先頭王大帥坑殺降戶,萬一他們聚眾為亂,那就適得其反了!”

“這就是我把廣元和秀實兩個孩子派去中受降城,希望他們了解體悟的。”杜士儀站起身來,環視一眾文武之後,一字一句地說,“我並不怕用兵,朔方文官皆一時才俊,武臣皆智勇兼備,更何況打仗原本便是磨礪將卒的手段。可是,當年太宗皇帝麾下名將濟濟,在打的同時恩威並濟,就連一度肆虐北疆的頡利仍然饒了性命,這才讓萬邦臣服。如今我坐鎮朔方,不說什麽漢夷一視同仁,可是,讓降戶蕃人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用絕對的實力讓他們不敢生出歪心,所謂示之以威,而後示之以恩,就是如此道理。”

說到這裏,杜士儀便看著張興道:“奇駿,既是你首倡此議,這件事我就交給你。該撫則撫,該殺則殺!帶上米羅詩等蕃將以及所部,也好讓人得知,雖說他們出自昭武九姓,可只要如他們這般能夠忠心耿耿立下功勛,我自會一一奏聞,朝廷不會虧待他們!”

“是,定然不負大帥厚望!”

誰都知道張興能文能武,其一身武藝甚至連郭子儀都贊不絕口,這等事情托付給他極其自然。起初意見不同的來聖嚴和岑參都無異議。而王昌齡還沉浸在自己之前那篇檄文中,此時此刻仍舊意猶未盡,當即陪笑道:“大帥還有什麽檄文要寫嗎?”

杜士儀見王昌齡那光景,頓時啞然失笑。要說王昌齡這個七絕聖手費盡心機寫檄文去給突厥人,那簡直是媚眼拋給瞎子看——白搭,可這樣的檄文還要原封不動傳一份給朝中的,故而他自然不吝表現出自己麾下的人才濟濟。他摩挲著下巴想了一想,隨即便撫掌笑了起來。

“這樣,你和仲高二人彼此相和的詩賦,都整理出來給我,我令人送回長安去結印成集!”

見王昌齡和岑參齊齊露出了古怪的表情,杜士儀便笑吟吟地說道:“朔方河曲雖在關內道,常有士人前來遊歷,但肯留下的少之又少。為了避免有些人給靈州都督府以及靈武縣廨裏頭塞上各式各樣的釘子,若是肯踏踏實實做事的人,我自然不吝薦舉,使其在朔方有用武之地!”

敢情是通過出身貧寒而又文采卓著的王昌齡和岑參釣人上鉤呢!

四周頓時傳來了善意的笑聲,李佺見幾位將軍也都在偷笑不止,他就笑著說道:“大帥既然樂意為我朔方招攬人才,我們當然沒意見。要說之前從禁軍之中調來的那批人,卻不是我抱怨,沒幾個真正像樣的。操練也好,哨探也好,值守也好,總而言之是一個個偷懶耍滑,能躲則躲。我朔方倒是不介意養幾個閑人,可如果讓他們一直這樣下去,難免會引來其他的將卒效仿,甚至於怨尤。雖則其中多有兩京公卿子弟,可一直放任不是辦法。”

盡管那都是自己親自挑的,可除非是李光弼這樣早就如雷貫耳,大多數杜士儀也就是察其言,觀其行,幾十個人中能挑到幾個好的就已經要謝天謝地了,故而之前固然聽說過這些人在諸軍之中大多數表現平平,杜士儀也就容忍了。可是此次李佺這個朔方節度副使再次提出來,足可見已經到了不整頓不行的地步,他不免躊躇了起來。

“這些人中有不少非富即貴,再加上年輕氣盛,稍受挫折便自怨自艾,我抽空見兩個人,余者李老將軍不妨給予顏色,以肅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