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恩威並濟(第2/3頁)

“如今天下種茶的人才有幾何?茶葉出產才有多少?”杜士儀連問了這兩句之後,見趙冠生一時啞然,他便似笑非笑地伸出手,緩緩屈下了一指,“中原飲茶之風漸漸興盛,但如今最離不開茶葉的,第一,是奚族。”

嘗到了茶葉好處的奚族,這五年間的茶葉需求量何止一年比一年翻倍!

因此,說到這裏微微一頓,杜士儀又屈下了第二根手指頭,“其次,則是契丹。契丹和奚族時戰時和,對於奚族的情形了若指掌,所以,他們這幾年也同樣是用馬匹換購茶葉的大頭。”

“第三,是突厥人。奚族和契丹的變化,瞞不過突厥王庭,所以,毗伽可汗的謀臣暾欲谷,已經授意這位可汗向朝廷上書結好的時候,大量購入茶葉。僅僅今年,便有數萬斤。而第四,吐蕃人如今也已經在購入茶葉,身在高原的他們,更少不了此物。可以說,近年之內,飲茶的人會遠遠多過於現在,而茶葉的產量乃至於銷量,都將數倍於現在。”

一口氣說到這兒,杜士儀方才打量著那幾個面色各異的茶商,輕輕籲了一口氣:“所以,你們還覺得成本太高無法承擔?倘若如今你們被擠出這個圈子,從今往後,縱使茶市再火爆,卻也和你們再無一絲一毫的關系!”

即便趙冠生對於杜士儀已經是發怵忌憚到了極點,但此刻聽著他這侃侃而談的分析,也不得不承認,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畢竟,這幾年茶行生意的突飛猛進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想到巴蜀茶會據說是杜士儀一手推行整合的,據說吐蕃的商路都是他開拓的,自己沒趕上那等好時候,如今又開罪了杜士儀,他咬了咬牙便欠身問道:“杜侍禦,之前是我一時糊塗,今後該當如何,還請指點迷津!”

他起了個頭,其余幾人頓時面面相覷。想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且雅州進吐蕃本就有一條現成的路,唯一可慮的只是路上不好走。於是,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過後,先後有人出言附和請教。面對這樣的反應,知道自己之前拿住了他們的痛腳,這才是此次能夠成功的關鍵,杜士儀自是不慌不忙拋出了自己的提議。

“巴蜀茶會你們既然擠不進去,雅州茶會卻並不是不能建的。合則力強,分則力弱,以雅州茶會之名和巴蜀茶會接洽,然後謀一席之地,別人自然會接納你們。而且,據有雅州這蜀中最好的產茶地,入吐蕃之道,別人也同樣要借重你們。”見趙冠生等人先是一驚,隨即大喜過望,杜士儀便搖了搖手指道,“但此前脫漏茶引,各位也需給我立時補齊!”

“這是自然,自然!”

趙冠生早先就做好了割肉賣血的打算,甚至杜士儀所求更多,他也認了,聽到只是要補齊之前所逃的茶引錢,他立刻如釋重負連連答應。而這一筆錢固然不算少,但對各家來說,也在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

即便當杜士儀接下來和眾人一一敲定了雅州茶會的種種細節,隨即又明示,讓他們聯合起來捐資雅州都督府,修鐵索橋以供山民出行時,他們也一口答應了。只是,等到這一切說完,杜士儀招手把之前那個進屋後安靜得沒有一點存在感的侍童叫了過來的時候,他們才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這是陳季珍,我之前在成都令上,收了他為弟子。”

什麽,這不是侍童?

趙冠生等人登時瞠目結舌,尤其是曾經悄悄塞給過陳寶兒錢或者其他東西的,一時臉色都漲得通紅。見他們這般表情,杜士儀便微微頷首,示意陳寶兒把之前筆錄的內容一一讀給眾人聽的時候,他立時看到,這些驚疑不定的商人看著陳寶兒那表情就仿佛看到了鬼一般。誰都沒想到,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少年郎,竟然幾乎把他們所言字字句句都記下來了!

“季珍是我的記室,雖非朝廷制令,但也是我的腹心之人。諸位今後若還要金錢開道,不妨更加小心謹慎一些。若是遇到一個喜歡搬弄是非的人,這吃虧可就不在小了。”

“是是是……”

等到這麽些商人狼狽告退下去,杜士儀便讓陳季珍把記錄的書卷拿來給自己,見他果然是記得淩亂潦草,剛剛能夠說得那般事無巨細,更多靠的是記性,而非速記,他就若有所思地說道:“寶兒,你這記性也算是老天給你的最大財富。然則我從前讀過一篇隱世大賢的文章,名曰傷仲永。”

杜士儀將那篇王安石的名篇從頭至尾背了一遍,見陳寶兒果是悚然受教,他就頷首勉勵道:“戒之慎之,不要辜負了你這資質。日後每日晚間,你把這一日所聽所聞所想寫出來我看,也算是另一種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