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十二章 都棱鎮(三)

相比起當年在滎陽時的步履維艱,此次嶺南之行,尤甚於當年。

在滎陽,李言慶至少還有那麽一些根基。可是在嶺南,卻等同於是白手起家。

嶺南馮家,不足為憑。

哪怕是有言虎出面,馮盎也不可能為了友情,就輕易的點頭歸附。

畢竟,身為馮氏族長,馮盎所需要考慮的事情有很多。即便他有心歸附李唐,也必須要爭得族中的同意才能夠點頭。李言慶等不得那麽久,他需要盡快在邕州打開局面,站穩腳跟。換句話說,馮盎能保持中立,對李言慶已是難能可貴。

沈光不明白李言慶為什麽會這麽著急在嶺南打開局面。

在他看來,李淵給李言慶的任務只是穩定住嶺南的局勢,盡量使馮氏保持中立,而後在適當的時機,控制容桂地區,設法將寧長真等人消滅,以保持嶺南的穩定。

也就是說,李淵並沒有給出任何時間上的限制……

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任由李言慶決斷。畢竟,李淵雖然希望嶺南平靜,但是對嶺南的關注並不太高。沈光甚至不無惡意的猜測:李淵只是想把李言慶從長安調出一段時間,而後設法平衡長安的局勢。哪怕李言慶無所作為,李淵也不會在意。

事實上,沈光的這種猜想,基本上正確!

“公子,朝廷並沒有給出任何時限,您又何必急於行動呢?”

回到住處以後,沈光忍不住偷偷詢問。

如果是旁人說出這樣的話來,李言慶說不得會給他一鞭子。但沈光不同於常人,是他的心腹,更是從大業年間追隨他,十余年任勞任怨,出生入死的老夥計。

對沈光,言慶始終懷有幾分愧疚。

他追隨自己時間最長,可是論功名,卻最差……

徐世績杜如晦就不用說了,許多比沈光歸附晚的人,比如姚懿,比如羅士信、王伏寶,如今都算得上是戊守一方的大將。即便是歸順最晚的辛文禮,也做到了幽州總管的位置。相反,如雄闊海、沈光這一批最早依附他的功勛元老,至今仍是以王府家臣的身份出現。

李言慶猶豫了一下,回答道:“老沈,你知道秦王的平梁十策嗎?”

沈光一怔,搖搖頭道:“聽說過,但具體內容卻不清楚。”

“我知道!”

李言慶換了個舒服的姿勢,閑散坐在榻上,“不過我還知道,那絕非出自秦王之手。”

“哦?”

沈光不禁來了興趣,在一旁坐下。

沒有外人的時候,李言慶對沈光、雄闊海這樣的老兄弟,從不做太多的約束。

而雄闊海也好,沈光也罷,似也清楚這一點。

外人在時,他們會表現出嚴格的上下等階;不過在沒有人的時候,他們會比較隨便。

這,也是李言慶給予他們的特權。

人常道高處不勝寒。地位越高,就會越發顯得孤獨。

李言慶不希望到了那一天的時候,自己變成孤家寡人。但徐世績也好,杜如晦也罷,哪怕是長孫無忌,都在刻意的改變他們的態度。書讀的越多,考慮的就越復雜。相比較下,沈光和雄闊海顯得簡單許多,李言慶也願意對他們親切一點。

李言慶說:“你覺得李靖和李端,哪個更出色?”

“我沒有接觸過李靖,所以不好做出評價。不過公子對李靖那般贊賞,想來不會太差;李先生嘛……倒是個飽讀詩書的人。只是行為做事,略帶著幾分暮氣。

凡事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如果讓我評價此二人的話,我可能會選擇李靖吧。”

李言慶笑了,連連點頭。

“李靖大才,非常人可比……李端先生守成有余而進取不足,當然比不得李靖。”

“可是,這與平梁十策有什麽關系?”

李言慶伸了個懶腰,輕聲道:“當然有關……呵呵,我可以和你打賭。如果讓李靖和李端較量,必然是李端占居上風。平梁十策出自李靖之手,李端先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李靖的痕跡。在往襄州的路上,李先生曾對我說過:平梁十策應是李靖在離開長安之前,獻於秦王。其目的就是為了給秦王賺取足夠的功勛。

不過李先生說:秦王說出的平梁十策,絕非李靖所貢獻出來的全部……”

沈光頓時愕然,有些迷茫的看著李言慶。

李言慶喝了一口水,閉上了眼睛。

腦海中,浮現出離開襄州之前,李端與他的一段對話。

“王爺以為,李唐善戰者有幾人?”

李端道:“人言李唐善戰者,必首推王爺。

其實,秦王亦為善戰之人,卻因種種,被王爺壓住了風頭。如今,朝堂上太子已站穩腳跟,秦王欲效前朝舊事,必取兵權。然則,秦王欲取兵權,資歷尚顯不足。雖說朝廷定鼎關中時,秦王曾立下汗馬功勞,但除了與劉武周之戰外,其余幾戰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