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補天裂 第三章 國殤 (三 下)(第4/4頁)

“陛,陛下……”宇文至的嘴巴張了張,最終還是把話咽了回去。躬身,施禮,“陛下厚恩!末將縱然粉身碎骨,亦難以為報!末將告退!祝陛下聖體安康,早日一統四海。”

“下去吧!”安祿山笑著揮手。

打發走了宇文至,他將目光轉向窗外的夜空,久久不發一語。

平心而論,年輕人今天的表現並非完美,很多地方,都顯露出無法遮掩的生澀。然而,即便如此,依舊給他一種驚才絕艷之感。不忍舍棄,也不敢舍棄。因為像這樣有才華且知道進退的年輕人,他的大燕朝廷根本找不到。而李唐那邊,卻早在數年前,就於白馬堡中培養了數以千計!

即便把封常清本人離開後,由高力士和陳玄禮兩個粗制濫造的那幾期排除在外。光是跟王洵、宇文至等一道從白馬堡走出來的,據安祿山所知,就有近千人。哪怕這一千人中,能達到宇文至這種水準的,只是百裏挑一。那也有十余位之多,在李唐那邊慢慢成長起來,個個都將成為橫在大燕帝國前頭的絆馬索!

況且在大燕帝國的包鐵戰車上,眼下匱缺的不僅僅是能引領戰車向前疾馳的千裏馬,更缺乏的是,能沉下去,成為車軸、車輪、車架、車輻的都尉、校尉、旅率、隊正,缺乏的既能準確領會主將意圖,又能凝聚周圍士兵的底層軍官。早在幾年之前,李唐帝國就在封常清的倡導下,開始了類似的人才儲備。白馬堡大營,經過封常清和一眾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安西軍將領手把手教導,完全由長安附近的良家子和勛貴子弟組成,對李唐的忠誠度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年青才俊……

別人可能意識不到這裏邊所包含的意義,作為臥薪嘗膽多年,為造反作出周密細致準備的大燕國皇帝安祿山,卻能敏銳地意識到危險的臨近。偏偏當他意識到之時,已經太晚了。長安城被攻破之後,一幹從白馬堡大營培養出來的飛龍禁衛,死得死,散得散,肯留下來追隨邊令誠投降的,只是極少數最窩囊的廢物。而王洵以封常清嫡傳弟子的身份出現在長安城外圍,對那些曾經在白馬堡大營受過訓的年輕人,無疑是一面聚兵旗。所豎之處,用不了多久就有大批人才來投奔。說不定,就在大燕國朝廷為該不該處罰孫孝哲吵成一團時,那支安西軍殘部,已經又悄悄地發展壯大了數倍!

‘該死,該死的封矮子,咱老安跟你到底有什麽怨仇?你都死了這麽久了,還在給老安添堵!’。望著夜空中的星鬥,安祿山恨恨地跺腳。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冥冥中有所感應,一顆碩大的流星從西北方迅速滑過來,瞬間照亮整個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