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兵車行 第二章 霓裳 (三 下)(第2/2頁)

“嗯……,皇兒的話,很有道理!楊卿和宋卿的話,亦是老城謀國之言。”已經過了古稀之歲的李隆基,遠不如其年青時果斷。看了看太子李亨,又看了看楊國忠等人,一時間,居然說出了句模棱兩可的結論。

兩方都有道理,等同於兩方都沒道理。眾臣子心裏嘀咕,嘴巴上卻不敢表達出半分不屑。李隆基自己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又笑了笑,緩緩地說道:“前日不是有消息說,大食國正在內亂當中麽?既然是內亂,想必暫時無力圖謀西域。留幾個守成之將在那邊,把幾個少年才俊先調回中原來,其實未嘗不可!”

“陛下聖明。臣正是考慮到此點,才敢建議陛下從安西軍抽調兵馬……”楊國忠立刻躬身,稱贊李隆基深謀遠慮。

話才說了一半兒,卻又被李隆基笑著打斷,“不急,楊卿太心急了。朕的話還沒說完呢!西域那邊,八月就開始下雪。到了九十月份,道路基本上已經無法通行。想調大宛都護府的精兵回來,恐怕不易!”

這回,沒人再敢接他的茬了。因為誰也不知道年邁的皇帝陛下,此刻肚子裏究竟打的是什麽主意。李隆基見群臣都做洗耳恭聽狀,換了幾口氣,又斟酌著說道:“但從長安到疏勒,多派幾波人去傳令的話,應該還是能把軍令傳到的。把李嗣業、段秀實、周嘯風、李元欽等人先速速召回來吧,朕不能幹看著亂軍日日坐大。待他們都趕回來了,想必高仙芝和封常清兩個也沒有了繼續按兵不動的借口!”

“臣,遵旨!”楊國忠等人躬身領命,倒退著走回自己的位置。把安西軍的宿將招回來與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一道對付賊軍,的確是一步好棋。但責怪高、封二人按兵不動,則有些過於嚴苛了。從虎牢關一路敗到弘農,官軍已經呈現了崩潰的跡象。若不是封常清處置得當,及時收攏了大部分殘兵敗將歸隊,此刻叛賊的旗幟早就插到潼關之下了。

然而沒有涉及到自身利益,誰也不會冒著被皇帝處分的風險,替封常清辯解。誰讓他當初為了寬慰皇帝陛下的心思,把話說得那麽滿呢。什麽數月之內,必獻安祿山人頭於闕下。什麽虎牢乃金池湯城,叛軍必將鎩羽而歸。也不想想,中原各地的駐軍,有幾成滿額?一年到頭訓練過幾天?!結果呢,一世英名,全毀在河南戰場了不是?!連當年提著腦袋換回來的官爵,都變成了暫攝,隨時都會因為表現不佳而被剝奪。

“沒遇到對手之前,個個都號稱驍勇善戰!”李隆基卻依舊覺得氣不順,臉色由興奮迅速轉向惱怒,“平素虛報戰功,貪汙軍餉,也就算了。朕知道他們日子過得清苦,不跟他們計較。該到替朕效力之時,卻一個個畏敵如虎。還不如幾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有膽色。那王明允當初請命出巡,身邊不也只有六百多臨時拼湊起來的兵馬麽?怎麽就能替朕橫掃整個藥刹水。若是非要兵強馬壯,器械糧草無憂才會打仗,朕自己去就是了,要爾等何用?”

他越說越失望,越說越生氣,愈發覺得高仙芝和封常清等人行止可疑。太子李亨從來沒膽子對父親直言勇諫,楊國忠亦不是個有擔當的宰相,至於高力士,因為邊令誠被趕出安西軍的緣故,跟封常清之間的關系大不如前,也懶得替其出頭。一時間,高、封二人的形象迅速墜落,從百戰名將,直接變成了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的懦夫與廢物。

“下旨給高仙芝、封常清。讓他十日之內,必須對叛軍做出有效反擊。否則,休怪朕不念舊情!”在眾人都保持沉默的情況下,大唐天子李隆基終於走向了極端,“傳令哥舒翰,整軍備戰,一旦發現有人敢與安祿山暗通款曲,準他主動出擊,無論是那個,都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殺了再說!朕許他先斬後奏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