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不王而王

是勛裝傻,假裝自己從來也沒有聽說過董昭建議的給曹操加九錫之事,反倒轉向主席,去問荀彧:“令君獨掌尚書,若此等大事,必有與聞,還請令君教我。”別讓小孩子頂在前面啦,你直接出招吧。

荀彧無奈,只得痰咳一聲,然後簡明扼要地說道:“乃董公仁等,以丞相功大,前征荊州,取襄陽、西陵而還,議加其尊。然丞相之尊無上也,故此建言,可加九錫,並封公建藩耳。朝廷尚未之議。”目前還只是在桌子底下博弈,並沒有正式搬上台面來商量。

話音剛落,那邊崔琰就站起身來,大聲說道:“私以為不妥也!丞相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恐反壞丞相之望也。”

是勛心說我問你了嗎?有人問你嗎?你這麽著急地跳出來表態,是忙著向荀氏輸誠吧?崔琰、劉琰等人當初用為師尊鄭玄守喪來要挾郗慮,謀奪鄭門新掌門的位置,結果被是勛來了招“乾坤大挪移”,摘出郗慮等人,直接把他們趕去守喪三年了。等再返回,朝中已經沒有這幾位的位置啦——再加上郗慮從中杯葛——都只混上一個空名閑職而已,所以汝潁派一拋橄欖枝,當即順杆爬上,並且主動跳出來當了急先鋒。

且說崔琰表完了態,便即斜眼瞟著是勛:“宏輔以為然否?”也逼是勛表態。是勛心說你是我手下敗將,還沒有接受教訓,還敢跟我來辯駁嗎?好吧,那我今天就把你作為突破口,來跟汝潁集團鬥上一鬥。

“勛初聞此事,未及深思也,”首先退上半步,先不出招,“季珪兄以為不可,何所見而雲然?”你既然反對,那就先說出個理由來吧。

崔琰冷笑著答道:“九錫為天子儀仗,人臣不當妄受。今丞相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例同蕭相國,為人臣已極,若加九錫,是比類王莽也。昔劉焉在蜀、劉表在荊,皆僭天子儀仗,朝廷以是伐之,今若丞相僭,則誰伐之?以是綱常必亂,國家之禍也!”

是勛微笑著搖搖頭:“劉焉、劉表,不得命而建天子儀仗,是僭也,今若朝廷使加九錫於丞相,安得為僭?”要是規定某人可以使用九錫,那就不能算是“僭越”啦——“昔成王幼而周公輔之,亦用天子儀仗,孰謂周公為僭耶?伊尹為阿衡以佐商、周公為太宰以佐周,王莽乃號‘宰衡’,然所行之事,自與尹、周不同。豈名相同則實必相同耶?若丞相乃受九錫,兄乃以丞相為王莽耶?!”

是勛前半段話還可以說是揪住了崔琰話語中的一丁點兒小漏洞,特意狡辯,但最後一句話就挺狠了:要是曹操真的受了九錫,你就把他當王莽看嗎?你有這膽量嗎,不想活啦!

曹操心裏究竟是怎麽想的,其實眾人皆心知肚明也——要是曹操絲毫也沒有這種欲望,董昭等人的建議早就胎死腹中了,根本等不到汝潁派大搞串聯來堅決反對。那麽這事兒要是萬一成了,你們從此就把曹操當王莽一般的篡位叛逆,跟他劃清界線嗎?你們有這種覺悟嗎?!

崔琰一時語塞,辛毗趕緊跟旁邊幫腔:“丞相為漢之純臣,料必不辦此也,乃小人倖進之議耳。”是勛微微而笑:“既知丞相不辦,卿等又何必擔憂,乃知此事無足論也。”

你們要是認為加九錫不對,那麽曹操有兩個選擇:一是不接受,則咱們根本就不必要加以討論;二是接受,那你們就得跟曹操劃清界限。在曹操選擇之前,先請爾等選擇吧,是就此閉口不言呢,還是——我跟曹操說去,你們跟他不是一條心哪。

崔琰、辛毗,被是勛這麽一堵,就再也說不下去了,荀悅面沉似水,反問道:“然則宏輔以為,丞相功大,可加九錫?”你別光堵別人的話啊,你明確表個態如何?你要同樣反對,那咱們當然不必要多說了,聯盟就此成立;你要是表示贊成,可再跟你辯論不遲啊。

是勛朝主席一拱手:“勛之所言,僅答季珪兄也,實無定見……”關靖叫他在宴會上要含糊應答,是勛當然不會直接表明立場——“初聞此事,未及深慮,只為助諸公之談興耳。”我就隨便湊個熱鬧,捧個場,說點兒廢話,這事兒我還沒有仔細考慮過呢,先別急著要我表態。

說到這裏,重新面向崔琰,話鋒突然一轉:“季珪兄適雲九錫不可加也,未知封藩建國之事,亦因何而不可行耶?”你剛才話說了一半兒,就被我堵回去了,現在我想再聽聽,你對創建公國之事又是如何考慮的哪?

是勛是儀態恭敬、言辭懇切,可崔琰聽在耳朵裏卻非常不是味兒——他被是勛打臉也不是一回兩回啦,多少產生了一點兒心理陰影。崔琰心說我也表過態了,荀氏也肯定明白我的心跡啦,那我還頂在前面幹嘛?不如暫退一步,讓別人去跟是勛辯論吧——轉過頭去瞧瞧劉琰,劉威碩垂著頭喝酒,故意不去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