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終場與開幕

1

4月17日,締結了媾和條約。

清政府最抵制的是割讓遼東半島。清王朝興起於中國東北,進入北京之前,曾以沈陽(奉天)為都。遷都北京後,這裏仍稱作盛京或留都。昔日的宮殿保存下來,叫奉天故宮。郊外有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和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兩帝乃清朝的創業之主。

當日軍從朝鮮跨過鴨綠江進入遼東時,北京宮廷大驚失色,曾飛檄命令死守這塊“皇祖寢陵之地”。

日本要求割讓的北限,是遼河一線,緊貼著奉天之南。

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之前,都城是遼陽。根據日本的方案,遼陽在割讓範圍之內。

遼東半島為日本所有,旅順就變成直布羅陀,使日本能控制渤海,隨時可以進攻北京。清廷認可的是割讓鴨綠江西岸以鳳凰城為中心的與朝鮮接壤的領土,但日本豈能滿足於這麽小的一塊地。

關於割讓,日本準備了A、B、C三案,提給李鴻章的是B案。A案比B案更往西擴展了許多。這個B案,把遼陽、鞍山劃在內,地盤也不小。李鴻章拼命抵制,日方終於讓步。其實,日本的讓步不過是“預定的讓步”而已,早就準備好了C案。

根據C案,遼陽和鞍山仍歸清廷所有。即便如此,比後來日本從俄國手裏接過來的租借地“關東州”也大七倍多。

至於賠償戰費,這場戰爭既不是中方主動攻擊日本,又不曾踏進日本尺寸之地,實在是毫無道理。何況要三億兩,五年付清,真是苛刻已極。

“不管怎麽說,太苛刻了!”李鴻章反復念叨,他最了解清政府財政的拮據。

最後日方讓步,減為兩億兩,七年付清。

日本明白,若要求過苛,清政府實在無法接受,日本就只有談崩,再挑起直隸之戰。那時,列強勢必幹涉,不要說割讓土地,連分文戰費賠償也得不到。

中方只認可割讓與朝鮮接壤的四縣和澎湖列島(不包括台灣島),賠償戰費一億兩。這是李鴻章4月9日提出的修正案。日方提出讓步方案是4月10日。

日方明知直隸作戰要冒很大風險,但到了此時也只好讓征清大總督府的增援部隊出發了,並且有意讓李鴻章目睹這批運輸船。增援部隊於4月13日開出宇品港。

提出讓步方案的次日,4月11日,伊藤博文寫信給住在引接寺的李鴻章,限期“四日內答復”。

兩國代表的心都處於忐忑不安之中。

李鴻章接到伊藤的最後通牒式信件,同時又收到天津的電報。電報是德璀琳發來的。

德璀琳是天津稅務司,與李鴻章很親近。不久前,他奉李鴻章之命出使日本,伊藤以不是正式代表為由拒絕接見。同日本媾和事宜,他很早就參與了。

電報說:

前任德國駐中國公使來電稱,列強對中國割讓領土問題頗有議論。皆認為日本要求不當,中國不必急於議和。

伊藤首相4月12日也接到日本駐俄國公使發來的電報,內容令人震驚:

俄國陸、海軍聯合委員會討論了阻止日軍進攻北京的問題,結論是,以俄法聯合艦隊達成其目的。

果然招致了俄國的幹涉,法國和德國也將同步而來,伊藤和陸奧心急如焚,認為不趕快簽約,恐怕要生變。

確認增援部隊已出發的李鴻章,比別人更著急。日本是怕可能得到的東西不能到手,而清廷則是怕失掉更多的東西。

日軍進逼北京,倘若這時太平天國和撚軍還沒有被鎮壓,清王朝就可能崩潰。如今太平天國和撚軍已被李鴻章等人聯手平定了,不過,借日軍進逼北京之機,第二、第三個太平天國的出現勢在必然。

李鴻章在引接寺偶然想起去年讀過的文章。他站在政界的最高峰,時常有人向他“上書”,大都是憂慮國家前途,議論救國方法。運氣好的話,獻策被采納,獻策者就可能當上官。這類上書,李鴻章很少看,只是心血來潮時才讀一讀,但也讀不上一半兒便順手拋掉了。去年他讀過一篇文章,好像是個廣東青年寫的,名字叫什麽……

李鴻章沒能想起孫文這個名字。

可以明顯地看出,他確實是憂國之士,似乎對外國的事情很熟悉,常以外國做對比,提出要下決心采用外國文明等。不過,他所熱愛的國家似乎不是這個清王朝,字裏行間充滿著不惜以改變政體來振興國家的想法。

當然,李鴻章沒作答也沒接見,但確實是一篇使他難以忘懷的文章。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呢?沒把他找來見見,李鴻章不禁有些後悔了。持這種想法的青年似乎在漸漸增多,當權者不采納他們的政治主張,他們就可能糾合抱有同一志向的人,聚眾結黨。到那時,就可能會出現第二個太平天國。日軍進攻北京,正好給他們以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