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下一個時代(第2/2頁)

前16日午後五時,本艦隊第一遊擊隊“赤城”“西京”等十二艦,經海洋島向大孤山海面進發。17日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發現敵艦隊“定遠”“鎮遠”“靖遠”“致遠”“來遠”“經遠”“威遠”“揚威”“超勇”“廣甲”“廣丙”“平遠”十二艦及水雷艇六只。

這份戰報與伊東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電報——“敵艦隊十四艦及水雷艇六艘”相比較,大本營發表的少了兩艘,伊東電報中無艦名。

實際上,這時北洋艦隊的陣容如下(括號內為各艦管帶):

定遠號 (總兵 劉步蟾)

鎮遠號 (總兵 林泰曾)

致遠號 (副將 鄧世昌)

靖遠號 (副將 葉祖圭)

經遠號 (副將 林翼升)

來遠號 (副將 邱寶仁)

濟遠號 (副將 方伯謙)

超勇號 (參將 橫炯臣)

揚威號 (參將 林履中)

平遠號 (都司 李 和)

廣甲號 (都司 吳敬榮)

廣丙號 (都司 程璧光)

實際的軍艦數量是十二艘,另有“鎮南號”“鎮中號”兩艘炮艦和四艘水雷艇。

把炮艦也算在軍艦裏,確實是十四艘,但伊東把四艘水雷艇看成了六艘。如果大本營把炮艦當成了水雷艇,數目就相符了。大本營公布的“威遠號”,這時並不在北洋艦隊裏,可能是把“濟遠號”誤認為“威遠號”。

此外,還有五艘運輸船,也可能是把它們當中的幾艘錯認為軍艦或水雷艇了。

不過,別的艦名都對,單單把“濟遠號”搞錯,很可能是“濟遠號”在戰場的時間不長,致使日方無法確認。

犧牲一人而救眾生,佛教叫“一殺多生”,可以套用一句:一殺多戒。“廣甲號”的吳敬榮等人,按說也算是臨陣脫逃,但有了方伯謙這個靶子,其他官兵引以為戒也就行了。怎奈他繼豐島海面戰役之後再次脫逃,作為殺一儆百的犧牲者,實在是非君莫屬。

“還真不能掉以輕心呢!”袁世凱不由得摸了摸後脖頸。

這次戰爭責任最大的,豈不就是我!——想到這裏,方伯謙的處死,與他並不是毫無關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