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頁)

英國害怕俄國向朝鮮擴張,因而希望清廷牢牢掌握朝鮮,行使宗主權。

袁世凱看了赫德的建議書,如獲至寶,而主子李鴻章卻非常慎重。這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不願把朝鮮當作包袱背在身上。

“為朝鮮還清一切債務,還要借款給它,而它究竟有多大的償還能力呢?”

“對於這樣的聲明,日本和俄國能默然處之嗎?只會引起更多的麻煩問題。”

李鴻章舉出這兩條理由,沒有接受赫德的建議。

其實,李鴻章還有更大的理由,那就是暗暗憂慮羅伯特?赫德的實權會因此而加大。

財政顧問,正式官職名為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的中國名叫赫德,1835年出生於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十九歲時到中國上任。他對清政府表現友好,而他的前任李泰國傲慢無禮,名聲很壞。他的口頭禪是:“我希望中國變強,把英國作為最好的朋友。”

他既是英國的外交官,又是清朝海關的長官。《清史稿》中有他的傳記,因為清政府把他當作自己的官員了。

總稅務司相當於布政使。布政使是省巡撫的次官,也就是副省長級的要職,從二品。本來他只相當於財政部的稅務局長,但由於他個人的人品得到清朝高官們的信任,不僅在財政和外交方面,甚至連一般的政治問題,也征詢他的意見。中法戰爭時期,李鴻章在很多方面借助於赫德之力。

然而,當了北洋軍統帥、清廷外交最高負責人之後,李鴻章漸漸和赫德對立。李鴻章以北洋軍力為背景,構築起獨裁地位,令許多有權勢的人又氣惱又嫉妒。這些政敵,不時地企圖利用赫德來抑制一下李鴻章的權力。

那時,李鴻章簡直把羅伯特?赫德視為抵抗者的象征,不可能痛快地接受他的建議。

對於赫德的方針,袁世凱雙手贊成,但主子李鴻章不點頭,他便不知所措了。

朝鮮政府向法國銀行交涉借款是1889年,羅伯特?赫德提出建議也在這一年。

由於李鴻章反對,袁世凱沒敢向各國發出聲明,卻像欺侮弱者似的向朝鮮政府施加壓力:“從外國借款,要事先經我批準!”

此後,朝鮮政府的借款交涉都變成秘密形式的了。在香港,有閔泳翊長期駐留,通過他與美國的摩斯商會和英國的香港上海銀行進行交涉。然而,每次袁世凱都得到消息,從中破壞。

向日本借款一百五十萬元,是在香港的談判未成之後,朝鮮政府想出的“另一手”辦法。

1890年三月,袁世凱發出一個比赫德的建議稍稍弱一點兒的聲明。他說:“朝鮮貧而浪費……”一開頭就這樣不顧朝鮮的體面。主要是說:“借款給朝鮮,清政府不予擔保。用朝鮮海關做抵押,清政府決不允許。”

對於他的聲明,第一個表示歡迎的就是英國。美國和法國沒有任何反應,意大利和比利時也不表態,可能是沒有異議。俄國也沒反對,它倒是總想接近朝鮮,但並不打算借出大量的錢。俄國所懼怕的是競爭對手借款給朝鮮,形成“特殊關系”。

俄國視為競爭對手的是日本。對於朝鮮同日本之間借款流產的事,最高興的恐怕不是清廷和英國,而是俄國。它雖然保持著沉默,但心裏是歡迎袁世凱的聲明的。

贊成和反對,明確表態的都只有一國。英國——由於總稅務司赫德居中溝通,而袁世凱的聲明正符合赫德的建議——當然要贊成。表示反對的只有日本。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借款與否,是朝鮮自身的事。”

日本主張,誰也無權幹涉別國借款。就是說,日本發表上述聲明,以明確表示日本認為朝鮮是獨立國。

袁世凱聲明的目的不外是想孤立朝鮮,使之“一切只能依賴清國”。

朝鮮政府被逼到窮途末路上了。除了對日賠款,它還有別的欠債。德國美亞商會的款也該還了,逼債很緊。朝鮮政府咬緊牙關,寧願向外國伸手,決不向清廷張口。由德國顧問修尼克斡旋,打算向外國商人暫借十萬元,但是,沒人敢借。因為在袁世凱聲明之後,沒有擔保,以營利為目的的商人豈能將十萬元款項借予他人?當時的十萬元,可是個不小的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