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印度新版圖

世人皆知,印度次大陸的地圖於1947年驟然變換了顏色。那一年,地圖上人們熟悉的英屬印度帝國清一色大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錯綜復雜的三色新圖案。三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印度聯邦(1)、巴基斯坦和緬甸,以本土繼任者的面貌登場,接替了過去幾百年來地球表面那塊惹人注目的紅色所代表的英國對印度的統治。這一點幾乎已是常識,但1947年發生的巨大變革帶來的種種影響,在次大陸之外,或許就不那麽為人熟知了。至少我原本沒有意識到,直至我人在印度土地上以後方才有所體會。

新舊地圖之間的差別可一言以蔽之:舊地圖不像表面看似的那樣不合理,而印度聯邦、巴基斯坦和緬甸的新地圖也不像表面看似的那樣合理。

沒錯,英屬印度帝國的舊地圖成為文物了。舊地圖是化石般的記錄,記載了莫臥兒王朝統治敗落到英國統治建立那段政權更叠過渡期當中,權力爭奪最後階段的狀況。英國統治下的領地和自治的印度土邦之間的分界線屬於外交和戰爭機緣巧合之下的產物。邊界劃分得極為復雜,產生的行政圖和所有的自然分界線都有所交錯。行政單位既不符合語言區域,也和經濟地區不一致。講同一種語言的人被分隔在若幹不同的行政區域內,反過來,一個管區或者藩邦內又包含若幹不同的語言區域。內部邊界還穿越了鐵路和公路。簡而言之,要是當初對待這些舊日英屬印度的內部邊界也像現在對待新邊界那樣認真當回事的話,印度次大陸恐怕要窒息而亡了。然而,對於昨日印度而言,萬幸的是,過去內部邊界無從破壞次大陸至關重要的整體統一,當時致力保障團結一體的各方力量都很強勢。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宗教和文化壓倒了所有語言和種族上的差異,英國的統治也提供了一些現代的統一力量:共同的軍隊,共同的行政部門,以英語為形式的通用語,多種交通方式構成的整體網絡。英國的統治沒有賦予次大陸居民以民族獨立的恩惠,但倒是保護他們免受了像東歐和西亞那樣為民族獨立所付出代價的深重災難。既然1947年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已經轉向了東歐的道路,今天的問題在於:在這條悲劇的道路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會給推動著走多遠呢?

英屬印度帝國分治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由此產生了新的錯綜相交的邊境,和英國統治時期的內部邊界一樣相當不合情理,但又比過去那些邊界要危害百倍,因為新的疆界不同於舊日邊界,已經建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最深受其害的當屬旁遮普和孟加拉兩個地區。在這裏,兩個語言區域被新的界線分割開來,不許穿越,這些界線同樣也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東孟加拉與其固有的都會加爾各答被隔絕開來,作為少數族群的印度教徒原先經營著東孟加拉商業生活,如今在分界線以西成了難民。至於旁遮普,該省的繁榮富足取決於統一調配的控水系統,結果分治以後就無法實現了。

為了補償新疆界的不合理之處,印度聯邦已經在著手合理劃分其內部的邊界。在過去這十年中,南方的行政地圖已經修正為與當地的語言區域相符了。這一變革始於原馬德拉斯管區東北角講泰盧固語人群的呼籲。他們要求單獨成立屬於他們自己的安得拉邦,這項最先提出的要求一經允許,整個南方不可避免地就該進行重組,按照達羅毗荼人四種語言的區域來劃分。這樣重劃行政地圖的做法合乎情理,但正如歐洲的悲劇經歷所顯示的那樣,也是一個危險重重的策略。語言民族主義是一股制造分裂、易於引爆的力量,印度的聰明頭腦們似乎對此項合理的行政改革的影響存有疑慮。他們怕身為泰米爾人、安得拉人、喀拉拉人或者卡納拉人的本土意識會嚴重削弱作為印度人的整體意識,那可是過去共同的印度教文化和致力統一的英國統治所合力培養出來的。東歐的現代歷史肯定給印度的這些擔心憂慮提供了依據。講泰盧固語的印度人會不會在馬德拉斯變成半個外國人?講泰米爾語的印度人會不會在班加羅爾變成半個外國人呢?

地圖繪制新進程中的關鍵症結,便是孟買城。由於孟買是印度的經濟之都——在印度合二為一的曼徹斯特和利物浦,這座城市的命運走向事關重大。可是如何處理一座大城市呢?城裏的勞力是馬哈拉施特拉人,而資本掌握在古吉拉特人、帕西人(2)和信德人手中。從地理角度而言,孟買是馬哈拉施特拉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給並入了講馬拉地語的邦——就像馬德拉斯被並入了講泰米爾語的邦那樣,那麽對孟買經濟繁榮所倚賴的非馬哈拉施特拉人的少數族群來說,這可是個不祥之兆。古吉拉特人提出變孟買為自治的城市州,自然引起了怒不可遏的馬哈拉施特拉人的強烈反對。問題最終的解決之道是,以孟買為基礎,將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合並成立一個龐大的邦。這或許是在此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但這個辦法又都得罪了馬哈拉施特拉人和古吉拉特人;印度行政歷史上暴風驟雨般的這一幕顯示了在語言分界線上重定行政區域政策的局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