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誰才是真正的王牌(第2/5頁)

有一天,朱允炆坐在明皇宮的東角門,臉上布滿了憂愁的神色。這時候,黃子澄走了過來,師生二人就在東角門定下了削藩的政治主張。當時兩人只是紙上談兵,本沒有碰撞出多少智慧的火花,更沒有商量出具體的實施辦法。

時過境遷,現在的朱允炆已經是朱明王朝的一國之君,已經沒有誰能阻擋他對武力削藩這件事的向往。他決定落實師生二人當年定下的主張,用漢景帝武力削藩的方式,將分散在藩王手中的權力一一收回。武力削藩不是無理取鬧,它需要一個理由。論輩分,這些藩王都是自己的叔叔,他們既沒有造反又沒有亂政,雖然有人在背後說他們圖謀不軌,可抓不到把柄,也不好削奪他們的權力。

建文帝想解決藩王問題,但又不想招來麻煩,所以他在極小範圍內秘密地進行削藩問題的討論,但沒想到小範圍的活動卻引起了大範圍的關注。朝中那些政治嗅覺靈敏的官員也參與到削藩的討論中來,由此在帝國的權力中樞形成了三方不同的意見。

一方是削藩強硬派。這一派呈梯隊作戰模式,在最前方搖旗呐喊的是黃子澄和齊泰等人,而背後謀篇布局的是方孝孺,建文帝則是最大的支持者。按照黃、齊、方三人的意思,既然已經開始磨刀,那索性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藩王勢力連根拔除。

另一方是削藩溫和派。這一派雖然不反對削藩,但他們希望為暴力削藩蒙上一層溫情的面紗。他們覺得這些藩王都是先皇的子嗣,做法不可過於冷血。他們不贊成連根拔除,認為可以借鑒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也就是在各個親王原有的封國領地上,除了嫡長子繼承親王頭銜外,其他的兒子也都享有封地和郡王頭銜。長此以往,郡王會越來越多,他們的封地會越來越少,勢力也就越來越薄弱。這麽做既保證了帝國權力根基不會被動搖,同時也保全了皇族之間的親情。客觀地說,這一派提出的方案非常符合實際,且操作性強。

還有一方是削藩反對派。這一派的觀點也很明確,那就是不但不能削藩,還要對那些藩王們做到有禮有節。這時候輿論大環境已經在逼藩王造反。為了緩和矛盾,建文帝應該立即打消削藩的念頭,擺出一副與他們修好的姿態。

建文初年,戶部侍郎卓敬秘密上奏建文帝:“燕王雄才大略,極似太祖,且兵精馬強,北平又是戰略要地,宜及早剪除,杜絕後患。否則,待其準備就緒,浩浩大軍建瓴南下,難以挽回危局。”

建文帝在看完卓敬的奏本後,悄悄地收了起來。但這個世界沒有不透風的墻,建文帝削藩的政治謀劃還是外泄到了諸藩王那裏。由此可見,當時朝廷計劃削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而藩王們在京城的勢力無孔不入,就算是最高機密也逃不開他們的耳目。

朱允炆君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著削藩。從內廷傳出的風聲引發了藩王們極度的不安與警覺。他們並不願意做待宰的羔羊,更何況他們手裏有兵馬。你在京城磨刀,我就可以在邊疆搞搞軍演。藩王們恃仗軍事武力,不斷地向中央施壓。藩王們之間互相串聯,將矛頭對準武力削藩派的主力齊泰和黃子澄。

他們提醒建文帝,不要受外人蠱惑。他們這麽做,就是為將來徹底翻臉尋找一個可以說服天下人的借口。這個接口就是“清君側”,即為了江山社稷,要將皇帝身邊的小人都除掉。

這些藩王們越施加壓力,建文帝就愈加堅定削藩的決心。既然已經箭在弦上,那索性就沖著靶心而去。對於建文帝來說,那些削藩強硬派就是他的政治盟友。在他還未登基的時候,黃子澄雖然只是個書生,但在宮廷裏待了多年,什麽樣的場面都見過。建文帝命他與兵部尚書齊泰同參國政。建文帝重提當年東角門二人密議削藩之事,黃子澄很快就領會了其中的深意。

黃子澄找到齊泰,他跟齊泰說:“齊尚書,當今皇上年少,在治國方面沒有什麽經驗,可他的那些叔叔們手握重兵,多行不法,照此發展下去,恐怕我大明危矣。你我都曾受先皇之重托,承蒙當今皇上之厚恩,理應為國分憂啊!”

齊泰也是聰明之人,當然能夠聽出黃子澄話裏有話。他還是給出了一個謹慎的意見。他說:“為子則孝,為臣則忠,你我如今都是大明股肱之臣,就理應報效國家。只是削藩之事關系重大,處置不當,恐怕會後患無窮。”

君臣三人最後經過一番合計,決定先從燕王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的身上下手。

其實黃子澄和齊泰在商議具體的削藩策略時出現了分歧,黃子澄說:“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們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將燕王拉下馬,而到了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齊泰主張首先擒燕,黃子澄則要求剪燕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