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文化的現狀(第4/4頁)

五四時期我們進行人文主義啟蒙的時候,西方的人文主義已經完成了它的任務。也就是說我們的國家進行初期人文啟蒙的時候,西方的文化正處於現代主義思潮的時期。他們現在可以為文學而文學,為藝術而藝術,為形式而形式,甚至可以說他們可以玩一下文學、玩一下文藝,因為文學已經達到了它的最高值。我們不會理解現代主義,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完成過。盡管五千年中我們的古人也說過很多話,其中比較有名的如“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時人文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可它沒有在現實中被實踐過。當我們國家陷入深重災難的時候,西方已經在思考後人文了,關於和平主義,關於進一步民主,關於環保主義,關於社會福利保障。

我和兩位老作家去法國訪問,當時下著雨,一輛法國車擋在我們的前面,我們怎麽也超不過去。後來前面那輛車停下了,把車開到路邊。他說一路上他們的車一直在我們前面,這不公平,車上有他的兩個女兒,他不能讓她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我突然覺得修養在普通人的意識裏能培養到什麽程度。

前幾年我認識了一個德國博士生古思亭,中文名字非常美。外國人能把漢語學成這樣的程度是相當不易的。那天一位中國同學請她吃飯,當時在一個小餐館裏,那位同學說這個地方不安全,打算換個地方。走到半路,古思亭對她說:“要是面好了,而我們卻走了,這是很不禮貌的。我得趕緊回去把錢交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文到底在哪裏。

人文在高層面關乎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最樸素的層面,我個人覺得,人文不體現在學者的論文裏,也不要把人文說得那麽高級,不要讓我沒感覺到“你不說我還聽得清楚,你一說我反而聽不明白了”。其實人文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中,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系中,就在我們人性的質地中,就在我們心靈的細胞中,這些都是文化教養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學文化的原動力,而且是我們傳播文化的一種使命。

我最後獻給大家一首詩:

我是不會變心的/大理石/雕成塑像/銅/鑄成鐘/而我/是用真誠鍛造的/假使/我破了/碎了/那一片片/也還是/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