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讀靜好心靈(第2/2頁)

第三點感受是——上師絕非那種心裏只有佛、只有經、只顧自己修行的佛門中人;他心裏有人間諸事,有我們眾生的生活圖景。他極其關注世事,極其關注我們這些佛門以外的人的存在。他不是那種足不出佛門,坐等人們前來求解的上師。他經常主動邁出佛門,走向民間,去往國內外各地,以他的言和書與我們民間之人交流對人生的感悟。用我們民間的話說,他是位“深入群眾”的上師,他的言和書是“接地氣”的言和書。他為了闡明人生道理所舉的民間事例,無一不是我們也知道的。他的言和書,不是從經義到經義的說教,是有的放矢的開導。而這尤其可證明,他不僅是屬於佛門的,也是屬於民間的。他身體力行地通過自覺地走向民間這一點,來實現他終生敬奉佛門的理想。

正因為他是這樣的一位上師,我們亦應虔誠歡迎他之走向民間、走向我們。

我們珍視他的書,也便是對他的歡迎。

第四點感受那就是——上師有極上乘的文字表達的水平,其水平可謂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卻又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有的行文洗練到極致;有的又是純粹的大白話。讀上師的書,每每使我聯想到《靜夜思》《登鸛雀樓》那樣一些經典的白話詩。以白話作詩而成詩之千古絕唱,這種對文字的應用境界反而是更高之境界。上師的書亦可證明,他並非那種只讀經書的上師。凡對人確立正知正念大有益處的書,想來都在他的喜讀範圍之內,因而能將書中文字信手拈來,應用自如,卻又絕不“掉書袋”。他在自己的書中指出——有文化而對他們起“慢心”,也是不足取的。

他在聞思學習方面,也是可以做我們的榜樣的。

我讀上師的書,為上師的書寫序的過程,也是自己的心靈受到洗滌、去除雜質的過程。

我的愧作雖然仍在,卻也倍感榮幸。

謹祝上師這一套叢書在民間口傳手予,讀者多多。

2016年6月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