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相(第4/5頁)

童年——以親情滿足為最大滿足的階段。

少年——以自尊滿足為最大滿足的階段。

青年——以愛情滿足為最大滿足的階段。

中年前期——以事業滿足為最大滿足的階段。

中年後期——以金錢滿足為最大也許還是最後滿足的階段。

老年前期——以自尊滿足為最大滿足的階段。

老年後期——以親情滿足為最大滿足的階段……

大多數人大抵如此,少數人不在其例。

人,尤其男人,在中年後期,往往會與金錢發生撕扯不開的糾纏關系。這乃因為——他在愛情和事業兩方面,可能有一方面忽然感到是失敗的,甚或兩方面都感到是失敗的、沮喪的。也許那是一個事實,也許僅僅是他自己誤入了什麽迷津;還因為中年後期的男人,是家庭責任壓力最大的人生階段,緩解那壓力僅靠個人作為已覺力不從心,於是意識裏生出對金錢的幻想。我們都知道的,金錢除了不能解決生死問題,除了不能一向成功地收買法律,幾乎可以解決至少可以淡化人面臨的許許多多困擾。但普遍而言,中年後期的男人已具有與其年齡相一致的理性了。他們對金錢的幻想僅僅是幻想罷了。並且,這幻想折疊在內心裏,往往是不說道的。某些男人在中年後期又有事業的新篇章和愛情的新情節,則他們便也不會把金錢看得過重。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人們的追求,包括對人生享受的追求,往往呈現著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的現象。“金錢文化”在那些國家裏也許照舊地花樣翻新,但對人們的意識已經不足以構成深刻的重要的影響。我們留心一下便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國家的文化的文藝的和傳媒的主流內容往往是關於愛、生、死、家庭倫理和人類道德趨向以及人類大命運的。或者,純粹是娛樂的。

因為在那些國家裏,中產階級生活已經是不難實現的。

而中產階級,乃是一個與金錢的關系最自然、最得體、最有分寸的階級。

在經濟落後的國家,普遍的人們也反而不太產生對金錢的強烈又痛苦的幻想。因為那接近著夢想。他們對金錢的願望是由自己限制得很低很低的,於是金錢反而最容易成為帶給他們滿足的東西。

在發展中國家,特別在由經濟落後國家向經濟振興國家迅速過渡的國家,其文化隨之嬗變的一個顯著事實就是——“金錢文化”同步地迅速繁衍和對大文化系統的蠶食,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幾乎無孔不入的侵略式影響。人面對之,要麽采取個人式的抵禦姿態,要麽接受它的沖擊它的洗腦,最終變得有點兒像金錢崇拜者了。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充斥於文化、文藝和媒體的經常的主要的內容,往往是關於金錢這一種東西的。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文化和文藝往往幾乎已經喪失了向人們講述一個純粹的、與金錢不發生瓜葛的愛情故事的能力。因為這樣的愛情故事已不合人們的胃口,或曰已不合時宜,被認為淺薄了。於是通俗歌曲異軍突起,將文化和文藝喪失了的元素吸收去變成為自身存在的養分。通俗歌曲的受眾是青少年,是以對愛情的向往為向往,以對愛情的滿足為滿足的群體。他們沉湎於通俗歌曲為之編織的愛情帷幔中,就其潛意識而言,往往意味著不願長大,逃避長大——因為長大後,將不得不面對金錢的左右和困擾。

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貧富迅速分化,差距迅速懸殊,人對金錢的基本需求和底線一番番被刷新。相對於有些人,那底線不斷地不明智地一次次攀升;相對於另一些人,那底線不斷地不得已地一次次跌降。前者往往可能由於不能居住於富人區而混亂了人與金錢的關系;後者則往往可能由於連生存都無法為計而產生了人對金錢的偏狂理解。

歸根結底,不是人的錯,更不是時代的錯,也當然不是金錢的錯,而只不過是——在特殊的歷史階段,人和金錢貼緊於同一段社會通道之中了。當同時鉆出以後,人和金錢兩種本質上不同的東西(姑且也將人叫作東西吧),又會分開來,保持必要的距離,僅在最日常的情況之下發生最日常的“親密接觸”。

那時,大多數人就可以這樣誠實又平淡地說了:金錢嘛,它不是唯一使我萬分激動的東西,也不是唯一使我惴惴不安的東西,更不是我人生中唯一重要的東西。我必須有足夠花用的金錢,而我的情況正是這樣。

歸根結底,愛國主義——正是由這一種人對金錢相當理性、相當樸素、相當有度,因而相當良好的感覺來決定的。

哪一個國家使它的人民與金錢的關系如此這般著了,它的人民便幾乎無須被教導,自然而然地愛著他們的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