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那些事(第3/4頁)

故2005年後,影視明星單靠演技而不善於與粉絲進行嘻哈交流的話,人氣就怎麽也高不到哪兒去。而一部電影缺乏搞笑元素的話,方方面面再是上乘之作票房也高不到哪兒去。

然而每年仍有佳片,是電影人對電影之敬愛心的奉現。

印度電影若無歌舞,印度之電影觀眾便不買賬。

中國電影若無樂子,當下的觀眾也看得不夠開心。

我並不排斥喜劇——《大話西遊》《功夫》都是我愛看的。《捉妖記》其實也不錯。

我只不過困惑於這樣一點——一個民族對笑像對美食般沒夠的話,將來會怎樣?

現在,人們對於明星們片酬甚高似有微詞。我認為就電影而言,是誰都無權幹涉的事。

電影投資多是民間資本,是私錢。私錢慨予,誰又憑什麽幹涉呢?

但我預見,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已至峰值,若無題材的拓寬,至2020年,能將目前票房業績維持為常態便很不錯。估計,也許還會下滑。那也未必是壞事,因為那時,題材上類型上,或會產生出新品種來。

好萊塢被叫作“夢工廠”,電影院被叫作“夢空間”是有一定道理的。

夢是脫離現實的,而人有時需要脫離現實一下,這是電影可持續存在的根據。全世界的電影都有此傾向,證明現代的人類需要脫離一下現實的想法強烈了。

但電視是在家裏看的,電視劇似應以現實題材為主。否則,人脫離現實的時候未免太多了。

國產之電視劇,近年爭相大播古裝片。今年例外,現實題材電視劇多了,是好現象。

恰恰是古裝片,成本越來越大,明星片酬越來越高。今年已突破每集五百萬,明年也許會突破六百萬。順其自然,三年後突破一千萬絕無懸念。

雖然,廣電總局已將電視劇的售權限制於“兩星”了;但一千萬劈開來賣給“兩星”,每“星”的收購價卻在五百萬。

也就是說,即使以每集一千萬為上限,出品方仍可以每集五百萬的成本來投入。

而絕大多數古裝片,其實內容並無任何大制作的價值——往最高了評價,“景泰藍饅頭”而已。

此類電視劇,比“天價月餅”更離譜。

誰肯一再投入那麽高的資本呢?

民間經濟體。

中國之民間資本,雄厚得富可敵國。也有種種基金介入——基金是高利息集資遊戲,不轉投就玩完。股市風險大,房地產慢,投資古裝電視劇資金回籠快且無風險。

為什麽非青睞古裝片呢?

高投入才有高回報。

就那麽有把握不虧嗎?

好比“炒樓花”,只要預先有兩家電視台接盤就穩賺不虧。

電視台高價收購就不怕虧嗎?

古裝片集數越長廣告越多,成本越高廣告招商價也越高。即使虧了也沒什麽,電視台是總體贏利的,年底業績結算才見英雄本色。

企業競爭那麽高的廣告劃算嗎?

全國每年的廣告費是天文數字,所謂廣告費是一定要花掉的錢;你不肯花就會有別人搶在你前邊花。花在古裝電視劇方面,當下仍是最先考慮,甚至被認為是最佳抉擇。廣告成本大了,產品價格不就提高了嗎?

當然的。

近年還有什麽東西的價格是沒提高的呢?

於是形成了這樣一種經濟利益環——雄厚而又對實業投資不感興趣的民間資本,力挺古裝電視劇之種種策劃和出品;制作方以明星為餌,將釣鉤甩向電視台;電視台是中國的“追星大佬”,既無水平判斷一部電視劇的藝術價值,亦無興趣進行判斷,唯明星馬首是瞻而已。它們復將釣鉤甩向企業廣告部門或廣告公司;後者買單後,將費用攤入產品價格。再高額的廣告費用攤入海量之產品後,單價的漲幅通常是毫不顯眼的。

於是以上諸方在一部古裝電視劇尚未開拍時,每一方都已篤定獲利了——或經濟的,或廣告的;沒有虧家。

那麽,觀眾呢?

雖然每一方事先事後都要打著“廣大觀眾”的招牌說事,其實觀眾是最受輕蔑的——因為並不在那利益環上,並無發言權。

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就是:“觀眾喜歡看什麽不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還不是我們想讓他們看什麽他們就必然看什麽!”

而中國的電視觀眾中的絕大多數,確實處在被利益環上諸方合力操控著渾然不覺的狀態。

倘收視率高,便成為加碼炒作的條件;若收視率低,不公布就是。

故,不管觀眾看與不看,那個利益環一如既往運作自如。好比噴水景觀,有人看,在循環地噴;沒人看,也在那噴著。只要循環地噴著,便產生著環上利益。

這便是“景泰藍饅頭”始終占領電視劇主體的真相。

饅頭也罷,包子也罷,若面粉非是轉基因麥子磨成的,拌餡的食材也較安全,吃了總還是對人的身體有點兒益處的。起碼別吃撐著了是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