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眼看盡羅馬兩千年

在世界歷史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區域最廣的帝國是哪個帝國呢?獨一無二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是歷史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大帝國。從公元前753年羅馬城建立,到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它前前後後歷經2200年。在2200年間,羅馬人不僅在繼承古希臘文明基礎上創造了融貫東西的羅馬文明,創造了古代西方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黃金時代,而且在對外擴張上也創造了神話——其強盛時期的領土東起幼發拉底河上遊,西臨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至大不列顛和萊茵河、多瑙河一線,是世界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故地內,如今有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土耳其等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國家,而受其文化影響的國家則更多。無論是研究亞洲史、歐洲史,還是非洲史,都繞不開羅馬史。

羅馬歷史輝煌,文明影響巨大,其歷史經驗教訓更令人深受啟發。羅馬城邦充滿血性和狼性,與同盟城邦搭夥擴張,歷經一次次戰爭、一次次挫折,擊敗一個個強敵,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成環抱地中海、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其擴張帶來空前多的財富,羅馬與同盟者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圍繞著利益分配,伴隨著羅馬帝國的繁榮富強,進行了幾個世紀的鬥爭與妥協,其間還夾雜著奴隸起義和外敵入侵。這種鬥爭與妥協促動羅馬從共和國發展成帝國,也是羅馬帝國衰敗的根源所在。

羅馬帝國是輝煌的,同時也是混亂的。羅馬帝國一直未形成類似中國古代的“三公六部”的完整中央管理體制,國家管理的好壞由皇帝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決定。不僅如此,羅馬皇帝的傳承也沒有嚴密的制度體系,殘存“民主余風”,導致在理論上誰都可以做皇帝,只要你的實力足夠強大。於是,軍事強人篡奪帝位成為傳統,軍隊影響和控制政權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羅馬帝國後期,上層貴族腐化,中層小奴隸主嚴重兩極分化,大多陷入貧民階層,而平民階層大多陷入隸農階層,社會矛盾激化,羅馬士兵的來源空心化。與此同時,羅馬又受到周邊蠻族的侵擾。羅馬帝國皇帝們逐步選取了一條不歸路——優寵士兵,依靠軍隊對內進行專政,不管以前是元老院貴族、中小奴隸主、平民,還是隸農、奴隸,都成為專政對象,而對外一邊打擊蠻族部落入侵,一邊收編蠻族人進羅馬軍。久而久之,羅馬原來的公民絕大部分成為沉重稅務承擔者,而那些蠻族人通過當兵逐漸成為羅馬皇帝專制的工具,成為影響和控制羅馬皇帝的人。這不利於羅馬帝國形成凝聚力,反而會進一步激化危機。

為了挽救危機,羅馬帝國先後出現戴克裏先改革和君士坦丁一世改革。但是,他們僅僅涉及加稅、打擊外敵入侵以及宗教政策等方面,未觸及社會矛盾的根本,沒有做到擴大統治基礎,將社會從掠奪型轉移到經營型上來,給大多數人希望與信心,以致羅馬帝國有政權,有民眾,卻沒有形成民族。在外來危機面前,皇帝和軍人疲於應對,而那些羅馬民眾只參與反統治階級壓迫的鬥爭,根本沒人積極參加反外敵入侵鬥爭。

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皇帝和軍隊疲於對內鎮壓和對外戰爭,民眾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處在被統治和壓迫之中——皇帝的更替與他們無關,外族的入侵與他們無關,只有沉重的稅收永遠與他們有關。於是,羅馬皇帝身心俱累,蠻族實力逐漸強大,逐漸掌握羅馬帝國的命脈。後來,在面臨匈奴強勢入侵時,羅馬帝國不是團結起來對抗外敵,而是在內部一分為二:東羅馬和西羅馬。

西羅馬一直為蠻族將領控制。經過蠻族部落的蠶食和匈奴的強勢打擊,蠻族將領直接自己稱王,廢掉西羅馬皇帝。瓜分西羅馬領地的各蠻族紛紛立國,相互混戰。此後,西羅馬故地雖然出現打著“羅馬皇帝”的旗號、試圖恢復統一大帝國的運動,但都失敗了。西羅馬其後雖然影響歐洲上千年,但歐洲再也未出現過統一的帝國。

東羅馬開始為蠻族將領控制,後來為皇帝控制。東羅馬隨後延續了一千多年,但它的存在始終與強敵相伴。不過,東羅馬的運氣格外好,數度在面臨存亡之際獲得了生機和復興機會。

匈奴人強勢入侵,東羅馬被蹂躪得如同奴隸。沒多久,強大的匈奴意外崩潰,威脅不復存在。

雄心壯志的查士丁尼收復“西羅馬失地”,卻錯誤地評估了薩珊波斯對東羅馬的威脅。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收復了“西羅馬故地”大部分,卻發現東部的薩珊波斯已經坐大。此後,東羅馬數任皇帝對戰勝薩珊波斯喪失信心,一路丟城失地,最終走投無路與薩珊波斯拼命時卻贏得了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