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歸隋 六 叔奪侄位(第2/3頁)

然而,高殷和宇文覺的謚號裏有一個同樣的字:“閔”。謚法上說:“在國遭難曰閔。”言下之意,他們兩人在各自的國家都是非自然死亡。正如高洋所預料的那樣,他的“好弟弟”高演在他死後奪了江山,要了他兒子的性命。

高洋留給高殷的輔政大臣,以楊愔為首,原因有二:一、楊愔等漢臣與鮮卑勛貴利益相抵,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汙”;二、楊愔對高洋是死心塌地的忠心不貳。

高洋對楊愔其實不怎麽樣,也和對待其他大臣一樣暴虐無禮。楊愔肥胖,高洋給他起外號叫“楊大肚”,還想割開他的肚子做活體解剖,幸好被近臣崔季舒勸止。高洋又把楊愔活著塞進棺材,裝上靈車,眼看要把棺材蓋給釘死了,但還是忍住了。甚至,高洋每次上廁所,都叫楊愔在門口給他遞手紙(……)。

楊愔雖受虐待,心裏卻明白一點,只有高洋在位,漢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後人評價高洋時代“主昏於上而政清於下”,楊愔是一大功臣,是高洋給了他機會,讓他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此,高洋的葬禮上,群臣大多幹號而無淚,唯有楊愔一人哭得特別傷心。

楊愔對高洋盡忠,也就會對他的兒子盡忠。

楊愔認定,高演、高湛位高權重,對小皇帝不利,必須先下手為強,將二人外調,奪其兵權。侍中宋欽道認為應順勢除掉高演、高湛,燕子獻進一步提議,扶立皇太後李祖娥出來主持大局,取代太皇太後婁昭君的地位。宮中矛盾迅速演化為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關鍵時刻,楊愔連發昏招,自掘墳墓。輔臣之一的高歸彥掌管禁軍,本來與楊愔等人同謀,楊愔對他不很信任,在皇帝由晉陽開往鄴城的時候(北齊由於高歡的丞相府在晉陽,皇帝都是先在晉陽即位,再前往國都鄴城),留了五千禁軍在晉陽,給可朱渾天和(可朱渾道元之子)調度,以防不測。高歸彥知道內情,氣憤不已,就改投高演陣營,使高演獲取了大量情報。

楊愔又把行動計劃密啟太後李祖娥。李祖娥身邊的宮女李昌儀,就是當年邙山之戰後高澄所納的高仲密的妻子李氏,高澄死後入了後宮,因為是同姓本家,與李祖娥的關系很不錯。李祖娥不是個適合搞政治的,一邊聊天一邊就把機密全給說了。李昌儀一聽非同小可,馬上向婁昭君告密。

以弱敵強,以明敵暗,楊愔已經不可能獲勝了,但他還沒有半點警覺。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二月,楊愔向皇帝啟奏,升高演為太師、錄尚書事,升高湛為大司馬、任並州刺史。皇帝準奏,高演兄弟也領旨謝恩。按照規矩,新官上任,要大宴百官。鄭頤覺察到不妙的苗頭,勸楊愔不要去赴宴,楊愔仍然不以為然,說:“我們是至誠為國,豈有不去之理!”(真是迂腐之極)

高演兄弟擺下的果然是“鴻門宴”。高湛向楊愔敬酒,三聲令下,埋伏的家丁就由賀拔仁、斛律光的指揮,把楊愔、燕子獻等人撲倒在地,拳杖交加,頓時打得頭破血流、眼珠迸出、奄奄一息。

高演立即率領高歸彥、賀拔仁、斛律光,押著楊愔等人沖入皇宮。宮中禁軍見了高歸彥,不敢做任何抵抗,乖乖放下武器。

大殿之上,婁昭君端坐正中,皇帝高殷和太後李祖娥側立一旁。高演進言:“楊愔等人獨擅朝權,恐為大害,已為兒臣拿下,聽候處置。”

高殷聽了這話,又驚又怕,結巴半天也說不出一個字。婁昭君指著高殷、李祖娥大罵:“你用的什麽大臣,竟想謀害我兩個兒子,下一個是不是輪到我了啊?哼,怎能讓我母子受這個漢人老太婆的擺布!”李祖娥戰戰兢兢,趕忙磕頭謝罪。(李祖娥出身趙郡李氏,是關東的大家閨秀,因此被婁昭君指稱為漢人老太婆)

最後高殷被迫向婁昭君表態:“此事由叔父全權處理,兒臣不會庇護任何漢臣。”自此宮廷政變成功,一眾執政輔臣都被砍頭,楊愔、燕子獻、可朱渾天和、鄭頤和宋欽道的子女全部處死,五家的兄弟統統貶除官職。

高演被封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不過他還沒有馬上奪取皇位的意思。鮮卑貴族都給他施加壓力,勸他采取行動。高演心中猶豫,暗中找心腹王晞商量。

王晞是王猛的後代,很有謀略,是高演手下難得的智囊人才。漢人的身份讓他與鮮卑人的關系處得不好,所以高演白天不公開與他親密交往,晚上才接他到府中密談。

王晞分析說:“朝廷以前有人要謀害殿下,殿下倉促反抗,已非人臣所為。皇上現在看見殿下,有如芒刺在背,君臣猜忌,豈能長久!殿下有意謙讓退避,只恐違反天意,敗壞先帝(指高歡)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