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侯景之亂 十 胸臆英雄淚(第2/3頁)

城外各軍打定了主意不做出頭鳥。蕭駿鼓動蕭綸分兵三路相救,蕭綸不理。既然王公們如此態度,名義上的大都督柳仲禮更知道該怎麽做,索性招攬小姐,飲酒作樂,得醉方休。

柳仲禮的父親柳津在台城裏指揮城防,本來還盼著兒子來救。現在一看沒動靜,柳津發急,登上城樓,大叫:“你的君主和你的父親遭逢大難,你不竭力來救,還是人麽?”叫了半天,柳仲禮躲在營中不答話。柳津回去跟梁武帝說:“陛下有邵陵王(蕭綸),臣有仲禮,兩個兒子都是不忠不孝,怎麽對付得了侯景呢?”

幾天後城裏出了內奸。蕭綸的世子蕭堅鎮守台城正南的太陽門,大敵當前,他終日只知飲酒賭博,將官有功他不獎勵,士兵生病也不撫恤,手下將士無不憤慨。書佐董勛和熊曇朗乘夜開城門迎侯景軍入城,殺了蕭堅。蕭確在城樓上奮戰不支,由小門逃入宮內報信。台城在固守了一百三十六天後,終於被攻陷。

梁武帝剛剛睡下,蕭確什麽也不顧地往裏沖,邊跑邊喊道:“台城已被攻陷了!”

梁武帝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地問道:“還可以再打麽?”

蕭確搖頭:“人心渙散,打不了了……”

梁武帝喟然一嘆,留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梁武帝一定想起了四十八年前那個冬夜,身為南齊雍州刺史的他率軍攻克台城的場景。天道無常,物是人非。到這個份上,梁武帝終於想通了,他終於看清了梁國的根本弊病。所謂的“侯景亂梁”只是表象,他本人才是“亂梁”的罪魁禍首!

梁武帝的一生,既有雄才大略,又有疏懶昏庸。他以佛教修身,卻失於偏激;他以慈愛齊家,卻失於溺愛;而在治國方面,他不能體恤百姓和士兵,身為君王處事常常有失公允,以至於在維護皇室貴族利益的同時,嚴重損害了國家社稷的利益。

後世有人同情梁武帝,認為導致侯景之亂的主要責任在於侯景反復無常,不講禮義廉恥,這沒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天下混亂,強者為王,沒有人天生應當為人效忠,也沒有人天生就應當稱王稱帝,梁武帝自己不也奪了南齊的江山麽?為什麽侯景在高歡手下不敢反?為什麽在高澄手下反不成?為什麽在宇文泰那裏更是讓人一口吞了個飽?為什麽到了梁武帝這裏,侯景就敢於大反特反,而且一反就成了?我們再換個角度考慮,即便沒有“侯景之亂”,以梁武帝末年的梁國頹勢,誰能保證不會有“馬景之亂”、“牛景之亂”呢?

建康城不是紙糊的,只靠侯景的烏合之眾是攻不克的。侯景攻入外城,是因為蕭正德;攻入台城,是因為蕭堅;侯景一圍數月,直到攻克台城,更是因為城外諸路援軍不作為的結果。正是梁武帝的一整套修身、齊家、治國的方略,導致了皇室成員的所作所為,又是這些權貴們的所作所為,導致了侯景攻克台城,俘虜了曾經的英雄梁武帝。

但梁武帝畢竟是梁武帝,災難降臨時,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承認了自己是造成一切後果的責任人。雖然這種事後的責任承擔無法彌補過去的失誤,也無法挽回事態的發展,甚至有種恥辱與悲愴,但是,卻展示了梁武帝的氣魄與睿智。僅憑這一點,他依然可以稱為英雄。

侯景攻下台城後,派蕭大款向城外下詔,解散各路援軍。已無戰心的援軍一轟而散,蕭綸、蕭大連、蕭方等、蕭嗣、蕭退等人的外地軍馬分別返還本鎮,留下柳仲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等將開營投降。

侯景脅迫了梁武帝和太子蕭綱,號令柳仲禮等一班將領,其事業算是達到了頂鋒。侯景作為北朝名將,長期追隨高歡,眼看著高歡“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霸業,如今他也打算做一個南朝版的高歡。

初入台城時,侯景就“接受”了梁武帝的“召見”。《資治通鑒》把兩人之間的對話與神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梁武帝神色不變,先問侯景:“你在軍中時日已久,很辛苦吧!”

侯景不敢仰視,汗流滿面。

梁武帝又問:“你是何州人氏?老婆孩子還在北方嗎?”

侯景沉默不答,樣子很不自然。大將任約替他回答:“侯景的老婆孩子都被高澄殺了,如今是孑然一身歸附陛下。”

梁武帝又問:“你當初渡江時有多少人?”

侯景答:“一千人。”

梁武帝再問:“圍台城的時候有多少人?”

侯景再答:“十萬人。”

梁武帝最後問:“現在有多少人?”

侯景最後答:“普天之下,全是我的人。”

梁武帝低頭不言語了。

(梁武帝一上來還想擺擺君主的架子,以詢問的口吻與侯景拉家常,可是沒能控制好局面,提的問題盡在戳侯景的痛處,勾起了侯景對梁武帝的仇恨。反觀侯景,一上來懾於天威,戰戰兢兢,不敢答話,自信心幾乎落到冰點,但當梁武帝詢問他來梁國之後的發展時,他正好順著問話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重新拾回自信。對話結束,梁武帝垂頭喪氣,侯景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