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絕代雙驕 六 韋叡救鐘離(第2/2頁)

果然,韋叡收到詔令,立即日夜兼程趕到鐘離城下,與曹景宗會師,心甘情願地做他的副手,而曹景宗也對老大哥禮遇倍加。兩人合作親密無間,進駐邵陽洲,籌劃決戰。梁武帝在朝中得報,欣慰地贊嘆道:“二將和,師必濟矣。”

韋、曹會師是在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的二月。魏軍圍攻鐘離城,已經有四個多月,城內的昌義之以三千士兵死戰百倍於自己的對手,居然沒讓魏軍占得一點便宜,也很不簡單。這一方面是因為淮水相隔,魏軍主力多在北岸,幾個月來一半時間在下雨,攻城的軍隊無法有效行動,另一方面昌義之確實是個守城的專家,艱苦條件下將守城的藝術發揮到極致,魏軍攻城死傷近萬。

魏軍統帥元英很聰明,他吸取以前攻打鐘離城的經驗教訓,並針對初春多雨的特點,變以往北方人不擅長的水路運輸方式為陸路,在邵陽洲兩邊用木柵圍建兩座橋,連接南北,自己在南岸攻城,讓楊大眼據守北岸立城,確保糧道暢通。宣武帝一度擔心師久兵疲,詔他退兵,他反復上表強調“理在必克”(一定拿下),堅決攻城。

韋叡細致地觀察了魏軍在邵陽洲上的布置,破敵計劃便了然於心,冷笑道:“魏人已經是我的盤中餐了!”曹景宗在邵陽洲尾建了軍營,離魏軍主力較遠,韋叡就向前推進了二十裏,挖長溝,搭鹿角,由善於用馬步測量計算的專家級部下馮道根負責,連夜施工。第二天一大早,魏軍士兵出營一看,邵陽洲上分明是一座武器精良、盔甲鋥亮,軍容盛大的梁軍大營,一下子驚呆了。元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比自己造兩座橋費了好些時日,他狠狠地用權杖敲著地,說:“韋虎莫非是天神!”

曹景宗又找了幾個水性好的士兵乘夜潛水進入城中,接近絕望邊緣的昌義之守軍得知援兵來了,意志恢復了大半,有了繼續守城的動力。

元英終於感到了可怕的壓力,心高氣傲的他不願收回對宣武帝的承諾,臨時改變計劃,攻擊韋叡的援軍。韋虎雖然不好對付,但魏軍人數和實力仍在梁軍之上。他派出最為強悍的猛將楊大眼,要將韋叡一口吃掉。

楊大眼是仇池楊難當的孫子,驍勇無比,所向披靡,還曾親手擒獲山中的猛虎。因為在戰場上總是圓睜雙目,令敵軍士兵膽寒,因此都叫他大眼。南朝人傳得更奇,說他“眼如車輪”,人人怕他三分。元英讓他率領一萬騎兵,沖擊韋叡的軍營,是要利用他對於梁軍的威懾,打破韋叡不可戰勝的神話。

韋叡坐在小木車上,將兩千輛戰車結集在一處,排成車陣。楊大眼的騎兵很快圍了上來,將車陣堵在中間。你韋虎縱是插翅虎,也管教無處可逃。

楊大眼正欲縮攏包圍圈,才發現大事不好。原來韋叡在每輛戰車上都安排了一只強弩,只等楊大眼的騎兵近前,便架起強弩,一時齊發。魏軍騎兵的甲胄,抵擋不住強弩的威力,死傷無數,楊大眼的右臂也被射穿,敗下陣來。

第二天,主將元英整頓軍馬,親自挑戰,韋叡指揮若定,從容不迫。魏軍又連敗兩陣。堂堂韋虎,名不虛傳。

元英還想有所打算已經來不及了。三月淮水暴漲,決戰的一刻到來。韋叡裝備與橋等高的大船,安排馮道根、裴邃、李文釗等人各領水軍,沿淮而上,進攻邵陽洲。自己則和曹景宗兵分兩路,分別進攻北橋和南橋。梁軍以大船載人,小船裝草澆油,放火燒橋。火攻是梁武帝預先的授意,韋叡和曹景宗兩人執行得很出色。

火借風勢,紅光沖天,再加上梁軍士兵一陣狂砍,淮水又不斷湧起,橋梁和木柵統統被毀。兩岸以及邵陽洲上的魏軍一片大亂,燒死、淹死、踩死、砍死的,有二十幾萬,淮河兩岸沿途一百多裏都堆滿了魏兵的屍體。其余無處可逃,困在島上、南岸的士兵,集體崩潰,放下武器,跪地投降。元英單騎逃往梁城,北岸的楊大眼也燒營而去。鐘離保衛戰,是南朝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勝利。

韋叡派人將勝利的消息通報鐘離城內的昌義之。昌義之悲喜交加,什麽話都不答,反反復復地叫著兩個字:“更生!更生!”

“更生”意即復活,是絕處逢生的呐喊,僅這兩個字,足以讓人體會到這場勝利來之不易。

梁軍滿載戰利品,凱旋而歸,曹景宗與各位將領爭先恐後報捷,惟有韋叡孤零零一個人走在了後面。這位令敵人喪膽的睿智長者無意與同僚們爭功,他在生命最輝煌的時刻再一次選擇了低調。不過史家還是把他記作這場戰役的主角,《梁書?韋叡傳》結尾評價他說:“邵陽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