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逐鹿中原 十三 劉裕滅南燕(第2/2頁)

劉裕就在這一次次與孫恩盧循的戰鬥中成長起來,他從小亡母,家裏很窮,認不得幾個字,只能在集市上賣草鞋過活。劉牢之討伐孫恩,他本來只是個參軍。在一次偵察任務中,他與幾十名部下遭到圍攻,部下大多戰死,而他卻手執長刀,越戰越勇,殺退上百敵人。劉牢之兒子劉敬宣前來支援,大獲全勝。劉牢之欣賞劉裕是員勇將,讓他守城,劉裕每逢戰事,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毫不含糊,在北府兵中威名漸揚,只過短短三年就官至彭城內史。

東晉的時局一日不得安寧,最後的一點本錢,也被消耗無存。桓玄拒絕司馬元顯的節制,在元興元年(公元402年)興兵從江陵順流東下,攻入建康,把司馬道子、司馬元顯和劉牢之這些掌握東晉大權的人,全部殺光。

次年十二月,他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國號為楚。只過三個月,劉裕被眾人推為盟主,帶著北府兵南下,將桓玄擊敗,重新迎立晉安帝,這一次,東晉的大權就落到了劉裕的手中。

桓玄是軍閥,劉裕也是軍閥。謝安之後,醉生夢死的孝武帝、口不能言的安帝之流,八字再好,也只有聽從軍閥發號施令的份。劉裕比桓玄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急於稱王、做皇帝,而先把目光投向擴充自身和消除異己之上,這一點或許與他貧苦的出身有關。他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徹底摧毀桓氏的余黨後,開始籌劃北伐。慕容超在這個時候與東晉交兵,我不想說他是不識時務,而實際上大致如此。

劉裕率領水軍從建康北上,沿淮河入泗水,進據瑯琊。公孫五樓向慕容超建議說:“晉軍初來,士氣旺盛,不可與之相爭。我軍應堅守大峴關(今山東沂水北穆陵關)險地,再從海路斷絕晉軍的糧道,另外派大將段暉率兗州軍邀擊,使其腹背受敵,此乃上策;堅壁清野,據城固守,此乃中策;放劉裕入大峴關,出城迎戰,此乃下策。”

慕容超不接受,只說:“我京都如此殷實,怎可堅壁清野?不如誘敵深入,到平原上用精騎兵沖擊他們,必能取勝。”眾臣苦諫,慕容超只是不聽。

劉裕大軍輕易通過天險大峴關,勢頭再難遏止。慕容超派段暉等以五萬步騎兵進據臨朐,他又派公孫五樓帶兵前往川源,截斷晉軍水源,卻被劉裕的前鋒軍隊搶先一步,大敗而回。

劉裕與段暉的南燕軍主力相遇於臨朐城南,慕容超聞訊,又親自帶上四萬步騎兵前去督軍。兩軍激戰多時,不分勝負。

這時劉裕的參軍胡藩向劉裕建議:“燕兵主力都已出城作戰,臨朐城中必然空虛,我願自引一支軍隊抄小道到燕兵身後,拿下臨朐。”劉裕對此計十分贊許。胡藩便以奇兵突襲臨朐,號稱是從海路前來的輕兵,臨朐守軍大驚,沒什麽抵抗就丟了城。

劉裕立即揮師猛攻城外的南燕軍軍隊,燕兵大敗,段暉陣亡。

慕容超惶恐中逃回廣固,晉軍乘勝追擊,攻破外城,包圍了廣固內城。劉裕命兵士挖溝三層,築起高達三丈的圍墻,把廣固城團團困住。

慕容超苦守無援,出擊又屢屢失敗,只好向劉裕求和,願意將大峴關以南的土地全部割給東晉,並向東晉稱藩。劉裕志在破城滅燕,自然不會同意。

慕容超堅持不降,卻擋不住城內守兵士氣日益低落。第二年(公元410年),劉裕全軍四面急攻,南燕尚書悅壽開門迎入晉軍。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出逃,被擒後送往建康斬首。劉裕雖沒有像拓跋珪那樣搞大型活埋,卻也將城內的三千鮮卑貴族全部屠殺。

慕容鮮卑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奮鬥故事,在南燕滅亡之後,終於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