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二章 國書又來了

慶長十年(1605年),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宣布將將軍之位讓給兒子德川秀忠,自己則退居二線,稱大禦所。

大禦所的意思就是退休了的幕府將軍,就好像退休的關白叫太閣一樣。

這一手其實是做給豐臣秀賴看的,同時也為了昭告全國諸侯——我德川家的基業傳了老子還傳兒子,並準備世世代代傳下去,你們就別琢磨那些個不該琢磨的事兒了。

因此,當時全國內外的政務大事,仍然是由老爺子本人一口說了算。

和足利義滿一樣,德川家康也是中近世日本比較少見的親華統治者,所以在外交方面,他一直致力於和大明的親善友好工作——主要是希望能夠重開兩國貿易,多賺點錢。

只不過對方壓根不接這茬兒。

這也難怪。說句良心話,因為倭寇的關系,使得大明朝廷對日本的印象本來就不咋的,覺得那地方就是一夥強盜,再加上後來豐臣秀吉又悍然入侵朝鮮,使得兩國關系更是如同雪上加霜一般地天寒地凍,現在日本那邊貿然想要搞破冰,縱然是家康大神也未必能夠辦到。

不得已之下,老爺子只能退而求其次,找朝鮮套起了近乎。

這是一招標準的曲線救國,因為朝鮮在當時是號稱和大明帝國最心貼心的好小弟,只要和他們搞好了關系,再借著這張踏板,也就不難跟明朝恢復邦交了。

當然,盡管這話說起來也就字裏行間一兩排,但真要做起來,操作難度還是很高的,畢竟朝鮮那會兒被日本欺負了整七年,兩國之間的仇恨家喻戶曉。

此外,除了朝鮮自身的意願,明朝方面也不太願意他們的跟班小弟再和日本發生什麽關系,北京那邊曾經多次有過照會,要求朝鮮千萬別忘記過去的階級仇恨,別再跟日本人打交道了。

因此,若是照著這樣的情況,日朝兩國之間的邦交再開肯定是沒有希望了,可沒曾想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德川家康琢磨怎麽打破僵局的時候,朝鮮人自己主動找上門來了。

在一些非官方的民間私下往來過程中,朝鮮的官員不止一次地通過各種中介人向日本人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們願意和日本展開對話,搞搞友好。

至於多年前被日本人打成半殘的淒慘往事,則絕口不提。

不是朝鮮人賤骨頭也不是他們健忘,更不是他們熱情好客自來熟,之所以要跟日本人套近乎,純粹是事出有因。

因為大明。

其實朝鮮人也不喜歡明朝。

且說在朝鮮戰爭打完之後,為了防止日本人忘我賊心不死哪天突然又來反攻倒算,明朝的軍隊並沒有完全撤出朝鮮半島,而是留下了一部分駐守,以為防務。

只是這大明的軍隊人員素質向來不怎麽高,說難聽點就是盛產兵痞,本身就是在藩屬國家當駐留大兵,心中油然一股高人一等之情,再加上本性如此,故而駐朝明軍在半島可謂是闖禍不斷,不是買東西不給錢就是調戲良家婦女,有時候還會跟當地人發生流血沖突,讓朝鮮國王李昖頭痛不已,對此他苦思冥想了好久,認為唯一能解決這事兒的辦法,就是請明軍離開朝鮮,如數回國。

雖說李昖是這麽想的,可他也怕日本人哪天突然又殺個回馬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非常有必要和日本恢復正常的外交關系了,這樣一來,也能同時告訴明朝方面:你看,日本人跟我們友好了,你們可以滾蛋,哦不,撤軍了。

就這樣,雙方自慶長之役結束後不久就開始了各種私下往來,然而隨著關系越來越密切,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

兩國邦交,我指的是正是邦交,那顯然不能跟小學生找朋友一般敬個禮握握手就算完事兒了,那得有正式的書面文書信件,也就是所謂的國書。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國書,該由誰先寄給誰?

你千萬不要覺得這不是個問題,因為日本方面認為,朝鮮不過是一藩國,而自己卻是獨立國,從這方面來看,日本的級別比較高,所以該由朝鮮先寄。

可朝鮮人卻覺得,自己雖然是藩國,卻是大明帝國的藩國,俗話說宰相門子七品官,作為大明王朝的首席小弟,怎麽著江湖地位也該比你日本高一點吧?所以,這國書,該由你先寄。

於是日朝雙方就開始互相糾結起了該先由誰說你好這個無聊的問題了,這樣一來,可把一個人給急壞了。

他叫宗義智,是統轄對馬島的大名,當年侵略朝鮮的時候被和小西行長一起編入了第一軍團,之前我們有提過。

對馬島這地方地如其名,就是一小破島,地方小土地也不好,常年窮得叮當響,所以管理對馬的宗家的唯一生財之道,就是和他們隔海相望的朝鮮做生意,對於他們而言,跟朝鮮之間的和平,那就是自己的活路,一旦沒了和平,那活路也就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