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懊惱的老皇帝

年屆五旬之時,一向對自己強壯體格引以為豪的康熙皇帝終於顯現出衰老之兆。

當時,清朝正如旭日東升一般國運興隆。康熙帝在其執政初期,不僅平定了國內的大叛亂,鞏固了清朝的基礎,而且把台灣納入了版圖,蒙古的遊牧民族和部落也舉部請求投降歸附。康熙帝為了保衛蒙古,親自率兵穿越戈壁沙漠,與阿爾泰山麓剽悍的騎馬民族梟雄噶爾丹在昭莫多決戰並大敗之。那年他四十三歲,正年富力強。然而,與壯年時代光輝的文治武功相反,康熙帝在晚年的十幾年裏因家庭內訌而精神煩悶,這使他的個人生活愁雲密布,自然也對他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

即使在兒女滿堂之人被稱為最幸運的人的那個時代,康熙帝的孩子數量還是太多了。八歲登基的早熟天子,在十四歲便早早有了第一個兒子。從此之後,每年或是每兩年就有一個孩子出生,登記在玉牒之上的皇子達三十五人,女兒因為不被當回事所以其人數不清。在中國,自古以來因為女兒沒有繼承權而不將其算入孩子的數量,即便有好幾個女兒,如果沒有兒子,習慣上也被稱為“無子”。至於康熙帝,假設女兒和兒子的數量相同的話,他就是七十個子女的父親。但他為兒女滿堂而煩惱。當然,他不是因為生活困苦而煩惱。作為帝王,康熙帝有別人體會不到的煩惱,那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在君主制下,皇子之中繼承父位成為皇帝的人與沒能繼承皇位的人之間,雖為兄弟卻有不啻天地的懸殊。繼承人大體上是嫡長子,雖然有這樣的慣例,但也可以按照君主的意願任意變更。因此,皇子之間容易出現圍繞皇位繼承的暗鬥。為了防止這一問題,中國才設立了預先選定繼承人的皇太子制度。雖然這一制度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完善,但興起於東北的清朝的情況略有不同。大體而言,北方遊牧民族之中有根深蒂固的“共和”[1]的習慣。他們的首領由實力強大的族長等人從武力最強的人或是血統最尊貴的人中選舉產生,而由選舉產生的首領不能擅自指定他的繼承人。清朝第一代皇帝太祖和第二代皇帝太宗都最終未確定繼承人就離世,到太宗之子順治帝時,終於在臨死前成功地行使了對繼承人的指定權,這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君主制觀念終於滲透到滿族人之中。到了康熙帝時期,他則完全效仿中國傳統模式,希望在天子在世時事先安穩地將皇太子指定下來。

當然,康熙帝的數十個子女中大部分是庶子。占據皇城中心約1平方公裏的空空蕩蕩的紫禁城中,生活著數百名後妃宮女和數百名太監,但男人只有皇帝一人而已。皇子在成年後便會分府搬出紫禁城。後妃宮女和太監只不過是侍奉皇帝一人的男女奴隸而已。皇後之外的嬪妃宮女被挑選出來且幸運地生育了皇子的話,會被授予貴妃、皇貴妃等稱號和位分。康熙帝十分年輕的時候所生的孩子們大多夭折了,直到第五個出生的孩子才順利長大成人,被稱為大阿哥,然而他只是庶出。“阿哥”在滿語中是貴公子的意思,從大阿哥往下,皇子們會依次被稱呼為二阿哥、三阿哥等,但在正式場合,會被稱為皇二子、皇三子等。

二阿哥是唯一一位皇後所生的嫡子。皇後因為產後恢復不好,生下二阿哥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因此,康熙帝為了寄托哀思,不但對這個遺孤寵愛有加,而且在他兩歲的時候就早早立他為皇太子。康熙帝那時只有二十二歲,完全沒有如此急迫地指定繼承人的必要。而聯系此後的情形來看,也確實是有些太早了。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這位二阿哥正是清朝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太子,有兩度被立又兩度被廢的不幸命運。以此為戒,以後清朝的天子再也沒有立過皇太子。

康熙帝做夢都沒有想到後來會出現那麽悲慘的結局。即使打破清朝以往的習慣,生前就指定繼承人、立皇太子,皇室宗親和大臣們也沒有絲毫意見,這意味著清朝已經完全漢化,確立了獨裁君主權。完全變成獨裁君主的康熙帝感覺安心而滿足,非常得意,此後,就只剩下教育皇太子、將其培養成傑出的皇帝這一項工作了。從皇太子剛剛懂事開始,康熙帝便手把手地教他讀書;從其六歲開始讓他跟從大臣張英、李光地學習,還命熊賜履給他講中國哲學;到他再年長些,又選拔湯斌等名士承擔輔導之責。因此,皇太子成長為既通滿文、漢文,又擅長弓馬騎射之術的優秀青年,被寄予厚望。如果就這樣下去什麽都沒有發生的話,康熙帝也可以作為慈父享受圓滿的家庭生活吧,但雖然皇宮之中衣食無憂,皇太子還是禁不起外界的巨大誘惑。皇太子品行不端的傳聞開始在宮中流傳,漸漸地也傳到了康熙帝的耳朵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