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請求赦免(一七一七年十二月~一七一八年八月)

波士托克沒有騙黑胡子。一七一七年九月五日,國王喬治一世真的頒布了皇家公告,作為鎮壓海盜計劃的一部分,宣布任何海盜只要在一年內向某位英國總督投降,一七一八年一月五日以前犯下的海盜罪,全都可以獲得赦免。[1]黑胡子航向大安的列斯群島時,這紙“海盜鎮壓公告”(Proclamation for Suppressing of Pirates)的副本,正從英格蘭被帶到商船上,即將送往波士頓、查爾斯頓與巴巴多斯。各船抵達目的地後,就連監獄裏的海盜都會被釋放。

赦免令是伍茲·羅傑斯的主意,也由他奔走,目的是讓喬治國王在反擊海盜之前,先減少他們之中活躍分子的數量。他期望接受大赦的海盜能再度成為有生產力、奉公守法的臣民,當然,抵抗的人將遭到無情的追殺。喬治國王已經下令,要所有的軍隊與殖民地人員捉拿不肯悔改的海盜:每抓到一個海盜船長,可以拿到一百英鎊,抓到資深海盜“指揮官”的,還可多拿五十英鎊,而抓到海盜船上的其他成員,則拿到二十到三十英鎊。國王的顧問認為,在一捉一放之間,等到羅傑斯終於抵達巴哈馬重建秩序時,加勒比海的海盜會弱到無法抵抗。

官方的赦免消息首先傳到波士頓。[2]一七一七年十二月九日,《波士頓新聞通訊》刊出公告內容。但這個消息來不及解救那些從船難中逃生的貝勒米船員。在一七一七年春夏兩季,這八名囚犯還等著有人能救他們逃出波士頓監獄,不過希望落空了。十月底,他們受審,[3]地點在波士頓那蓋好已經四年的市鎮屋二樓法庭[4],從監獄沿著街道往南走一百碼即可抵達。[5]“聖麥可”號上被迫成為海盜的索思與戴維斯兩名木匠被無罪釋放,其他六人則被判處絞刑。

被定罪的海盜過完人生的最後兩個星期,陪他們走最後一程的大概是當時全新英格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清教徒牧師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馬瑟當時五十九歲,從馬薩諸塞建立開始,他的家族就掌控著當地的精神與政治生活。馬瑟對海盜產生興趣,去牢房喋喋不休地對他們布道,譴責他們可恥的行為,並錯誤地指控他們於海盜船撞毀在鱈魚角時,殺光了所有的俘虜。在這樣的會面之中,囚犯凡範斯特自始至終堅持自己是無辜的,是被迫上船的。馬瑟當時指責他道:“被迫!不對。”“寧願當殘酷(海盜)手中的殉道者,也不該成為他們的一員。”不過馬瑟離開時,在日記上草草寫下“待辦事項”:“替其中一個海盜爭取緩刑。如果可能的話,爭取赦免,這個人不但表現出較深的悔意,也比其他人無辜。”[6]如果馬瑟真的曾試圖爭取赦免,他的努力看來是白費了。

十一月十五日下午,馬瑟陪著被判處死刑的囚犯,從監獄走到查爾斯河渡口。馬瑟聽完囚犯最後的懺悔後,治安官領著他們到潮灘上的絞刑台。大批群眾看著囚犯說出最後遺言。依據馬瑟的說法,大部分人“真心懺悔”,特別是凡範斯特。凡範斯特用荷蘭母語讀了一首舊約詩篇,接著勸告“年輕人要過著虔誠的生活……遵守安息日,孝敬父母”。最後,囚犯被吊到斷氣為止。馬瑟日後出版了海盜人生最後幾小時的記錄,其中寫道:“看啊,海盜的末日!”[7]

離海盜黃金年代結束,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赦免派與拒降派

國王大赦的消息,慢慢自波士頓傳到各處。一場暴風雪耽擱了帶著消息到羅得島與紐約的騎馬郵差,但一艘無名商船只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就把消息帶到百慕大,並把大赦令交給總督本傑明·班奈特(Benjamin Bennett)。原本一直建議倫敦上級處理巴哈馬海盜共和國的班奈特,開始四處告知海盜大赦令。他印了好幾份公告,命兒子搭乘一艘快速的百慕大單桅帆船送到拿騷。[8]

這位等於羊入虎口的總督之子,隨身武器只有一疊印刷紙。海盜早已拿下許多同胞的船,甚至攻擊百慕大本土。如果他們的反應不佳,年輕的班奈特可能就此丟掉性命。

當時,許多走私貨物的商人常在巴哈馬那一帶來來去去,大概正因如此,面對那艘陌生的單桅帆船,海盜也沒有多看兩眼。盡管小班奈特是近兩年來的第一位官方訪客,但海盜可能仍沒注意到他的出現,直到發現他站在岸上,拿出國王頒布的赦免令。這紙赦免令傳給了識字的人,識字的人念給不識字的人聽。幾個小時之內,島上的每個人一定都聽說自己有了第二次機會。

拿騷海盜立刻分裂成兩個敵對陣營。[9]至少有一半的海盜欣喜若狂,把年輕的班奈特視為英雄與救星。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詹寧斯,他從來不想成為亡命之徒。該陣營的人還包括貝勒米從前的船需長亞許沃斯、諾蘭、單桅海盜船老船長博格斯,以及先前想把船醫豪爾從霍尼戈手中搶走的法國海盜龐德維。班奈特抵達時,霍尼戈人在海上,但他也同情這一派。中規中矩的海盜也屬於這一派,他們通常是為了錢而當起海盜的前水手與前私掠者。這群支持赦免的人急著把握這次洗白的機會,後來還把搶來的東西投入自由的商業貿易中。他們在島上數十名俘虜和被迫成為海盜的人的支持下,爬上拿騷碉堡頂部慶祝。眾人升起英國國旗,表示臣服於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