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老子見孔子(第2/4頁)

“老師,你太高明了,這就是傳說中的舉一反三吧?”孔子對老子的敬佩,是越來越強烈。

“老師,我還有個問題。”孔子是帶著問題來的,自然還有問題。

“你說。”

“從前,八到十一歲的孩子死了,就在園子裏埋葬,因此就用活動的床把屍體擡到墓坑旁,然後入殮下葬。後來下葬不在園子裏了,地方遠了,該怎麽辦?”孔子的問題很刁鉆,不刁鉆的問題也不用請教老子了。

“是這樣的,當初史佚的孩子死了,墓地很遠,召公就建議他先把孩子入殮了,然後再擡去墓地。史佚就說他不敢,於是召公去找周公,周公說有什麽不敢,就這樣做了。於是,史佚就把孩子裝殮了,這才送去墓地埋葬。所以說,這個規矩早在史佚那裏就改過來了。”老子講了一個典故,解決了這個問題。

“哦,原來這樣,我真是孤陋寡聞了。”孔子很高興,困惑他很久的問題就這麽解決了。“可是,我還有個問題。”

“還有?說吧。”

“父母死後,到了卒哭(約在死後一百日)之後,這個時候受征召打仗,是不是合乎周禮的?還是有什麽先例的?”孔子問。這年頭戰爭多,這個問題倒很有現實意義。

“嗯,夏朝和商朝的規定呢,就是守孝三年期間不用應征。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這事情到了周朝原本也是這麽規定,不過呢,”老子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南宮敬叔,接著說,“貴國的開國君主伯禽破了一次例,他在卒哭之後立即出兵攻打了徐國。當然,當時的情況也是迫不得已。現在是個什麽情況,我也說不清楚了。”

孔子笑了笑,他知道老子的意思,就是說當今沒人講究這個了。

“那,我還有個問題。”孔子還要問。

“說吧。”

……

孔子問了很多問題,老子耐心地一一解答。

終於,到了離別的時候。

老子將孔子師徒送到了門口,對孔子說:“年輕人,我聽說有錢人送人錢財,仁義者送人忠言。我沒什麽錢,還好有點仁義的名譽,所以我送你幾句忠告吧:聰明睿智但是卻很危險的人,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博聞善辯但是陷入麻煩的人,是因為他總是揭別人的短。所以,做子女的要站在父母的立場考慮問題,做臣下的要站在君主的立場發表看法。”

老子原話見於《史記》:“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

“感謝老師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記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謝之後,與南宮敬叔拜辭而去了。

“孔丘,唉……”望著孔子遠去的背影,老子搖搖頭,嘆了口氣,他知道以孔子的性格,恐怕很難按照自己的忠告去做,所以,即便他很執著很好學,恐怕在政治上也不會有什麽成就。

【首都效應】

從偉大首都回到魯國,孔子變了。

孔子更有學問了,也更有涵養了,即便說話,都有了一些偉大首都的範兒了。在魯國,真正有機會去偉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偉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人們都用羨慕和敬佩的眼光來看孔子。

“老師,偉大首都是什麽樣?”學生們親戚朋友們和鄰居們都這麽問。說起偉大首都,就像我們現在唱“北京的金山上”或者“我愛北京天安門”一樣帶著向往和仰慕。

每次這個時候,孔子就會繪聲繪色地將自己在偉大首都的見聞和感受說給大家,大家則畢恭畢敬地聽著,時而發出贊嘆聲。

每次的最後,孔子都會專門說到老子。

“哇噻,你們知道全世界最有學問的人是誰麽?就是老聃啊。鳥,我知道能飛;魚,我知道能遊;獸,我知道能跑。野獸,可以用網捉住它;魚,可以用魚鉤釣住它;鳥,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龍是我所不知道的,龍乘風上天,我們根本無法企及。我跟老子見面之後,發現他就是龍。”孔子開始贊嘆。聽的人則瞪大了眼睛,拼命去想老子會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孔子原話見於《史記》。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從偉大首都回來,增長了這麽多見識,提高了如此大的境界,接受了世界第一學問家老子的教誨並且跟老子成為朋友,如此一層層的光環套在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一時間迅速成為廣受尊重的學問家。

於是,很多人前來求學,包括此前不願意屈尊前來的卿大夫的子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