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章 激流勇退(第2/4頁)

其實,不用韓起說,叔向比他想得還要多,還要清楚。

“元帥有什麽想法?”叔向問。

“這樣吧,明天召開六卿擴大會議,你把你的處理辦法說說,今天好好想想。”韓起也沒有什麽想法,索性推給叔向。

第二天六卿會議,從前總有人請假,今天破天荒全部來到。基本上,魏、智、範和中行四家都是幸災樂禍,等著看韓起出洋相,只有趙成一個人算是想著要幫韓起。

“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大家也都知道是怎麽回事了。現在,我們請叔向發言,看看怎麽處理吧。”韓起沒有給大家發揮的時間,直接讓叔向發言了。他知道,如果讓那幾家開始發言,估計叔向就要倒黴了。

叔向早已經想好了。生死存亡之際不是沒有經歷過,他想得很清楚。

“各位元帥,雍子行賄,羊舌鮒受賄,邢侯不走正常程序而暴力殺人,這三個人同等罪行。自己沒理,還要通過行賄去爭搶,這叫做昏;貪贓枉法,這叫做墨;殺人而不顧後果,這叫做賊。《夏書》裏寫道:‘昏、墨、賊,殺。’這是臯陶當年制定的刑法。所以,這個案子,被殺的是該殺,殺人的也要正法。”叔向的說法,是各打三十大板,並沒有偏向於弟弟。

眾人無聲,一來,叔向的說法有理有據,誰也沒有叔向學問大,誰也沒辦法反駁;二來,叔向沒有偏袒弟弟這一邊,魏舒範鞅們也無從發力。

就這樣,新的判決產生。

不過,邢侯聽到風聲,跑到楚國去了。

沒辦法,只能把羊舌鮒和雍子的屍體都拖到大街上示眾。

叔向也不是不想偏袒弟弟,可是沒辦法,都這個時候了,整個家族危若累卵,顧不上弟弟一家了。

對於這件事情,孔丘孔老夫子又看岔了眼。

《左傳》中記載孔夫子如此一段話:“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曰義也夫,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猶義也夫!”

簡單翻譯,孔子說叔向是“古之遺直也”,就是說叔向具有傳說中古人的正直。說他三次數落弟弟羊舌鮒的過錯,一次是在衛國砍人家樹那一次,一次是扣押季文子那一次,還有這一次。所以啊,叔向這人一貫主持正義,大義滅親,名聲非常的好。

其實,孔老夫子真的過獎了叔向,叔向也談不上主持正義等等,不過是盡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不做壞事,但是也未必就阻止別人做壞事。

經過這件事情,叔向基本上成了驚弓之鳥。

“看來,官場險惡啊,真不是人混的地方。”盡管渡過了難關,叔向還是下定了決心要退休。否則,稍有不慎,就被收拾了。

於是,叔向找到韓起,請求退休。

“別啊,整個晉國就你學問大,怎麽能退休呢?”韓起挽留,真心挽留。

“我,我最近記憶力下降,睡眠不好,屎尿多,提筆忘字,這麽說罷,基本上老年癡呆的症狀都有了。我想,我還是歇了吧,把位置騰給年輕人。”叔向堅持。

在叔向的再三請求下,韓起終於同意了叔向退休的請求。

就這樣,叔向激流勇退了。

【退休生活】

退休之後,叔向深居簡出,不再過問國家大事。不過,即便這樣,還是有些人登門請教的。

譬如叔向退休後的第二年,恰好藉談在周朝王室被周景王罵數典忘祖,回到晉國,藉談專門去看望叔向,說起這件事情並向他請教應該怎樣應對。

“其實很簡單,你可以告訴他寶器的獲得應該是因為嘉慶的事情,而不是由於喪事。如果這還不夠,你可以說說當年文公向周王獻俘,說說晉國稱霸以來如何尊王室,因此楚國才不敢欺淩,各國才會向王室進貢。如果沒有晉國,恐怕就沒有國家來參加王室的葬禮了。”叔向一講解,藉談恍然大悟。

“太傅,看不出你有什麽老年癡呆啊。”藉談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叔向沒有搭他的茬,接著說:“周王恐怕是不得善終了,俗話說:所樂必卒焉。喜歡什麽事情,就必定死在什麽事情上。周王以憂患為樂,肯定因憂患而死。你想想,王室今年遇到兩次喪事,周王應該服喪三年。可是,他竟然在喪禮一結束就跟使臣們歡宴歌舞,並且索要禮物,這是違背禮法的。就算他口若懸河,就算他出口成章,就算他引經據典,有什麽用呢?”

“太傅,要是你不退休,這次你去就好了。”

“那什麽,吃過早飯沒有?要不,留下來吃晚飯?”叔向問。時間恰好快到中午,問早飯晚了點,留人吃晚飯又早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