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問鼎(第2/4頁)

小孩厲害啊。

問題是,長大了怎麽樣?

王孫滿前去慰問楚王了,楚莊王很高興,他早就聽說過王孫滿,兩人相見,可以說是相談甚歡。王孫滿首先代表周王對楚莊王和楚國人民誠摯問候,表示希望楚國作為一個大國,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為中華華族作出表率。

楚莊王聽了,笑了,看來周王室終於接受楚國也是華族大家庭一員的現實了。

“哈哈,終於找到組織了。”楚莊王不是這樣說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就是說我們不是蠻夷了,大家原本還是一家人。隨後,楚莊王請王孫滿轉達自己對周王的敬意,同時表示,楚國人民願意為整個華族的安全服務,並且希望今後能夠加強雙邊聯系,共同發展,等等。

“兄弟,有件事情我想問問。”客氣完了之後,莊王話題一轉。

“請問。”

“我聽說當年大禹鑄九鼎,代表天下九州,現在都在洛邑城中呢。其中荊州鼎好像就是代表楚國那一片的,請問鼎有多大,重量多少?”楚莊王竟然問鼎的大小,要知道,九鼎是天下的象征,問鼎就代表了野心。

王孫滿吃了一驚,不過他隨後鎮定下來,義正詞嚴地回答了楚莊王的問題,怎樣回答的?且看《左傳》的記載: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栽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啥意思?簡單來說,王孫滿一點沒客氣,這樣回答:老兄啊,鼎什麽樣不重要。有德,鼎再輕也重;無德,鼎再重也輕。我們當初算過命的,周朝該有三十個王,時間七百年。現在都還沒到呢,您就算有想法也沒用,省省吧,鼎的輕重,不是您該問的。

楚莊王想了想,再看看王孫滿,然後說:“兄弟,今晚我做東,嘗嘗楚國的美食。”

莊王不想問鼎了,想跟王孫滿交朋友。

“問鼎”這個詞,就來自這裏,意思是想要當老大。

“魑魅魍魎”這個成語,也來自這裏。原意是傳說中的山怪水神,後泛指妖魔鬼怪。後人有對聯:魑魅魍魎四小鬼,琵琶琴瑟八大王。

【九鼎和九州】

到這裏,順便說說九鼎和九州的來歷。

《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翻譯成白話是,鼎是三條腿的做菜的器皿。實際上,鼎有三條腿的,有四條腿的。

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燒制而成的陶鼎,後來有了銅鼎。傳說大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商朝滅亡夏朝,九鼎遷於商都朝歌;周朝滅亡商朝,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周朝遷都,鼎也就搬到了洛邑。

那麽,九州是哪九州?因為就是盈數,最一開始,九州可能只是泛指天下,並沒有明確指向。後來,《禹貢》中明確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記載:“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如今中國各省市的簡稱,主要就是來自九州的名稱和春秋的國家了。譬如,河北簡稱冀,又稱燕趙;河南簡稱豫,山東簡稱魯,又叫齊魯;山西簡稱晉,陜西簡稱秦,湖北曾簡稱荊,又簡稱楚。

遺憾的是,九鼎如今已經無跡可尋。關於九鼎的下落,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秦滅周之後,將九鼎搬去鹹陽,結果路上掉了一個到河裏,秦始皇死後,其余的八鼎被陪葬。另一種說法是,九鼎在東周時被融化掉,做成了銅錢,花掉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但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