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與配角(第2/2頁)

這一段是報捷奏疏中例應具備、用作結尾的“保獎”名單。都興阿雖曾下令撤退,但他仍是意生寺之戰名義上的指揮者;而李續賓自南岸渡江來援,有堵截追剿之功。都、李分任兩軍統帥,故以二人“調度得宜”作為“仰懇天恩優加獎勵”的發語詞,此系舊時奏折的套話,與今日“在某某同志領導下如何如何”的濫調,同一機杼;不贅。著重要看的是“保獎”名單中的排名情況。顯然,在這場“罕見之奇捷”中,鮑超以“忠勇罕匹”,榮膺功首。而且,其他參戰有功人員,不論生死,都只以“附片”申請獎勵,並沒享受到鮑超這種隨“專折”加以表揚的待遇。附片保獎五人,其中,密雅明阿是都興阿親兵營營官,何有貴、易容貴、陶忠泰、陳德懋都是霆營軍官。由此可知,不但鮑超榮膺最佳個人稱號,霆營也獲得了最佳集體獎。然則多隆阿在此役表現實屬平庸,概可想見矣。是故,謂林翼此折,不動聲色,而暗寓褒貶。

兩年後,曾國藩追憶此戰,雲“意生寺之役,則馬隊並未在場”(曾國藩《復胡林翼》,鹹豐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申刻);有此一語,事實昭然,益知林翼作奏不動聲色而暗寓褒貶,其為春秋筆法無疑義也。

至此,公案了結:多隆阿未參與意生寺之戰,此戰純是鮑超力挽狂瀾的個人表演。

再說幾句閑話。羅爾綱《太平天囯史》卷五十六《傳》第十五《陳玉成劉昌林》,於此役無一字提及。同書卷二《紀年》亦不言此役。此戰,清軍以少勝多,不致因大舉回援而撤九江之圍,並因湖北防守成功而挺進安徽,實在不容闕書。當時記此役者,如汪士鐸、雷正綰、陳昌、梅英傑諸書,俱標玉成之名,羅先生固知有此一戰,不應從闕。羅先生箋證李秀成供詞,屢屢指責清方記載諱敗誇勝,稱為“穢史”;而對英王的敗仗,則也采取為賢者諱的“春秋筆法”,略而不提,是以“穢史”之筆自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