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陳朝的江防作戰與隋滅陳之戰(第4/10頁)

周軍稍作收縮之後,仍力圖保有湘江流域,繼續渡江增兵。八月,周將賀若敦率六千步、騎兵渡江進入武陵郡(今湘西常德市),[23]擊退了陳軍吳明徹部,並向湘州方向進發。九月,周將獨孤盛率江陵水軍下江,試圖從長江駛入湘江,與賀若敦所部匯合。陳將侯瑱等則據守湘江入長江口附近巴陵城(今湖南嶽陽市)防堵周水軍。獨孤盛水軍行至巴陵江面,駐紮在西江口外楊葉洲上。[24]十月,陳水軍偷襲楊葉洲,“盡獲其船艦,盛收兵登岸,築城以保之”[25]。相持至十二月,獨孤盛部糧盡,只好尋機逃回北岸。因為其艦船已大半被毀,史籍未載其是否獲得來自北岸的水軍援助,很可能是乘長江枯水期用小舟、木筏等簡易設備渡江。

侯瑱諸軍轉而對付湘州的賀若敦周軍。這支周軍在江南水鄉的境遇極度艱苦,因為江南水網密布,不適合騎兵驅馳,極大削弱了北方軍隊的機動性,卻給慣用舟楫的南方軍隊提供了便利。《周書》賀若敦本傳記載了其在江路斷絕情況下孤軍作戰的情景:

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陳人濟師,江路遂斷。糧援既絕,人懷危懼。敦於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湘、羅之間,遂廢農業。瑱等無如之何。

初,土人亟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餉瑱軍。敦患之、乃偽為土人,裝船伏甲士於中。瑱兵人望見,謂餉船之至,逆來爭取。敦甲士出而擒之。敦軍數有叛人乘馬投瑱者,輒納之。敦又別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逆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馬便畏船不上。後伏兵於江岸,遣人以招瑱軍,詐稱投附。瑱便遣兵迎接,競來牽馬。馬既畏船不上,敦發伏掩之,盡殪。此後實有饋餉及亡命奔瑱者,猶謂敦之設詐,逆遣捍擊,並不敢受。

相持歲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敦慮其或詐,拒而弗許……瑱等留船於江,將兵去津路百裏。敦覘知非詐,徐理舟楫,勒眾而還。在軍病死者十五六……[26]

賀若敦部北歸已是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正月之事。至此,北齊、北周勢力都被陳軍逐出江南。自三峽以東,三方基本呈劃江而治態勢。

北齊、北周與南軍在長江中遊的戰事表明:北方軍隊難以在江南水網地帶迅速擴張,最終會因長江制水權喪失、補給斷絕而陷入失敗。所以,攻擊江南政權必須借鑒當年西晉平吳經驗,以主力軍襲擊其都城建康,以期迅速解決戰事。

華皎之叛:周軍的再度渡江與沌口一戰

賀若敦渡江之戰六年後,陳朝發生內戰,周軍又一次渡江作戰:陳湘州刺史華皎本是陳宣帝陳蒨心腹。宣帝死後太子陳伯宗繼位,但宣帝之弟陳瑣掌控朝政,清除異己準備篡位。華皎遂於陳光大元年(567年)五月起兵反對陳瑣,陳瑣派淳於量率舟師進討,同時命徐度從陸路進襲湘州。[27]華皎起兵前已經與北周和後梁取得聯系,周軍、梁軍遂前往增援。北周荊州刺史、總管(周改都督稱總管)權景宣及後梁水軍自江陵順江而下,至湘江口與華皎水軍會師。華皎和權景宣的兵力不詳,後梁參戰兵力為水軍二萬。[28]至於陳軍參戰部隊,自江路而來的主力有先鋒吳明徹“率眾三萬,乘金翅直趨郢州”,大將軍淳於量“率眾五萬,乘大艦以繼之”[29],這尚不包含從陸路進發的偷襲部隊。

以當時情況判斷,華皎和周軍應暫時不會有順江而下直取建康的計劃,因為江路過於遙遠,且漢口以東的江北盡屬北齊,齊軍也不會允許周軍獨占江南。所以周軍和華皎的目標應是鞏固對湘江流域的占領,同時攻占郢城及江北地區,打通自襄陽循漢水入長江航道,再漸圖進取長江下遊。

九月,周、梁及華皎水軍駛近夏口,另一支周軍占據魯山城,同時,周將元定率萬余步騎兵渡過長江,準備攻取郢城。[30]

此時陳水軍已經溯江而來,雙方艦隊會戰於沌口。十年前,王琳水軍曾在此大敗陳霸先軍,但這次戰事卻因權景宣指揮無能,引起周、梁及華皎聯軍大敗,艦船大都被陳軍擊毀,華皎等向上遊逃往江陵。元定孤軍被隔絕在江南,“進退無路,斫竹開徑”[31],希望撤到巴陵渡江。但從陸路進襲的陳軍已經占據湘州和巴陵,元定與陳軍和談,被陳軍欺詐俘獲,病死在南方。周軍此番渡江作戰又以失敗告終。陳軍水師還乘秋季漲水,以大艦開入漢江(沔水),攻克周的沔州治所,[32]俘獲其刺史裴寬。[33]陳軍由此再度控制漢水入江口,阻遏來自漢水上遊的威脅。

陳的江防與進攻

華皎下江之戰失利後,北周和後梁為了補充艦船損失及準備下一輪渡江,又在漢江中修造戰艦。[34]周軍還在三峽口南岸興建安蜀城,作為向江南擴張的據點。為了保持對安蜀城的補給,周軍在峽谷中搭建跨江索道:“於江上橫引大索,編葦為橋,以度軍糧”[35]。這樣周軍只需控制長江兩岸的陸地城壘,就能持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