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原來是這樣(第2/2頁)

除官派外,一些琉球人不遠萬裏,自費前來福州、北京等地求學、求藝。這些人被稱為“勤學”或“勤學人”,名垂史冊的蔡溫、程順則即其優秀代表。程順則於康熙年間留學、出使來華,自費引進了會稽儒生範宏注釋的《六諭衍義》。他將之進呈琉球王尚貞,建議作為國民修身和學習官話(中文)的課本。《六諭衍義》在普及文化、改進風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由程順則介紹到了日本

琉球人少國弱,文化相對落後。明朝時,中國皇帝曾賜閩南三十六姓與彼,也就是移民了一批閩南人到琉球居住,提高琉球的文化水平。這批琉球華人,居於那霸附近的久米村,領受俸糧,世世不絕。他們制禮法,通音樂,影響日益擴大。子孫承擔了政治、外交等重大職責和幾乎所有的文教職事。琉球來華使節幾乎都由華裔充任,登堂入相者也不在少數。第二尚氏王朝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鄭迥,堅決對日主戰。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五月,王城首裏被薩摩攻破,琉球王被擄往日本,鄭迥被投入油鼎慘死。漢人居住琉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漢語、漢文化在當地的傳播。

琉球主動引進中國先進文化和技術,掀起了興學漢文化的風氣。康熙十一年(1672)琉球國王令準,正式在那霸久米村泉崎橋頭建孔廟,照搬中國儒家禮節,實行春秋二祭,鮮明地樹起了尊儒學儒的旗幟。琉球國內則漸設文廟、明倫堂等,在全國設立國學、鄉學體系,傳播中華文化。琉球國通文理者也興辦私學。嘉慶七年(1802年),有眾多華裔居住的那霸港官民集資興建了四所鄉學,以滿足當地青少年學習漢字漢語的需要。學校的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和考察制度照搬中國,並開始了一定程度上的開科取士。日本派遣人員來琉球學習儒學、醫學和先進的工藝。琉球學者鄭迥、魏士哲等名傳日本。

鑒於琉球的恭順,清政府對琉球賞賜尤多。日本那霸重修的首裏城公園入口處是一座中國式牌坊,懸掛有康熙賜之“守禮之邦”漢字匾額,稱“守禮門”。沖繩人敬之為“國寶”。琉球地區至今還遺留著許多漢文化的痕跡,包括廟宇、匾額、聯拾、風俗等。朝貢體系中的文化交往,塑造了今人所稱的“東亞儒家文化圈”,越來越受到後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