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編年

1848—1849年  社會和政治革命席卷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迫於左派激進分子以及保守勢力的壓力,德意志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召開。在議會通過了“小德意志”(排除奧地利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統一提案後,普魯士國王便拒絕國民議會賦予的皇冠。法蘭克福草擬的自由民主憲法在其後的歲月從未得到貫徹。

1852年  拿破侖三世(Napoléon III)政變後成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

1854—1856年  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國、法國和撒丁王國結成同盟,為保護奧斯曼帝國而在克裏米亞半島與沙俄開戰。普魯士名為中立,實則親俄。法國主和。沙俄戰敗後放棄在奧斯曼帝國的既得利益。

1859年  得到法國拿破侖三世支持後,撒丁王國向奧地利宣戰。普魯士、俄國與英國保持中立。普魯士集結所有軍隊向奧地利施壓。

1861—1865年  美國南北內戰爆發。法國向墨西哥派遣軍隊。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委任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

1864年  2月—8月 普魯士和奧地利假借解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德語地區的民族自決問題,聯手戰勝丹麥。但是,普奧共管兩地的和睦不久轉向交惡,承諾的全民公決也並未得到執行。普魯士旋即在1866年吞並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1866年  4月 俾斯麥與意大利結成軍事同盟,為對奧作戰作準備。6月—8月 普奧戰爭,又名“德意志戰爭”,在普魯士、奧地利和德意志邦聯多數中小邦國間爆發。意大利站在普魯士一邊,迅速占領倫巴第—威尼西亞。在克尼格雷茨戰役後,普奧雙方在尼科爾斯堡停戰並簽訂預備和約。雙方正式簽訂《布拉格和約》後,普魯士吞並曾經支持奧地利的黑森侯國、拿騷大公國、法蘭克福自由市和漢諾威王國。

1867年  在普魯士的強力主導下,北德意志邦聯成立。其憲法保留了民主選舉權和自由派議會,然而軍國大權仍牢牢地掌握在具有決定權的“邦聯參議院”手中,而它實際上受普魯士國王控制。俾斯麥成為邦聯首相、外交大臣兼普魯士首相。

1867—1868年  德意志關稅同盟囊括北德和南德諸邦,並建立了關稅議會,頒布了“工商自由條例”(貿易原則),繼而實現內部市場自由統一。普魯士繼續通過武力將美因河南德四邦強行吞並,導致南德諸邦開始普遍反感普魯士的強權政治。

1870—1871年  西班牙議會醞釀將西班牙王位授予利奧波德親王(Prince Leopold),他與普魯士王室有遠親關系,信奉天主教,教區屬於南德霍亨索倫家族一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拒絕了這一好意,但是俾斯麥抓住這個機會故意激怒法國輿論界,引誘法國挑起反對普魯士的戰爭,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此為借口向普魯士宣戰——也可以說是向整個德意志地區宣戰。但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挑起的戰爭以法軍失敗投降而告終,戰爭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1871年  1月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5月 按照法德兩國簽署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並支付賠款50億法郎。

1871—1872年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德累斯頓銀行(Dresdner Bank)成立。德國人口達到4100萬(1913年人口則達到6800萬)。

1873年  俾斯麥發起“三皇同盟”,制止俄國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文化鬥爭”——國家主導的反天主教會運動開始。

1874年  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定居於拜羅伊特的“幻想和平之屋”。

1876年  尼古拉斯·奧托(Nikolaus Otto)發明內燃機。

1876—1877年  巴爾幹戰事又起,塞爾維亞和俄國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土兩國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

1878年  6月 俾斯麥召集“柏林會議”,調解英國與俄國之間因爭奪東地中海而產生的矛盾。德國讓奧匈帝國獲利的行為引起俄國不滿。

9月 德國第一家足球俱樂部在漢諾威成立。

10月 德國頒布《反社會黨人法》,全面禁止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只保留其在國會的席位。社會民主黨竭力證明自己與無政府主義和恐怖主義不同。

1879年  德國與奧匈帝國結成雙邊同盟,以防俄國進攻並維護在巴爾幹的既得利益。英俄爭奪阿富汗,雙方因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導致矛盾日趨白熱化。

德國農業面臨來自美國和俄國的競爭。德國因此放棄傳統的自由貿易政策,轉向貿易保護主義。

西門子公司發明世界上第一台電力機車。

1881年  俾斯麥秘密促成新的“三皇同盟”,該同盟維持了三年。柏林架設世界上第一條電話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