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3/23頁)

注27 鄒德華(1926— ),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唱家,江蘇吳縣人。1950年畢業於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同年回國。歷任中央歌劇院演員、聲樂藝術指導、藝委會副主任。曾在《草原之歌》《望夫石》《茶花女》等歌劇中擔任角色。1980年在美國進修期間曾舉行獨唱音樂會。歌曲代表作有《漁光曲》《飛花歌》《梅娘曲》《塞外村女》等。

注28 王人美(1914—1987),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庶熙。原籍湖南瀏陽。1931年後主演或參加演出,主演的《漁光曲》於1935年在蘇聯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1950年從香港回上海,在北京電影制片廠相繼拍攝《兩家春》《青春之歌》等影片。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1980年,王人美中風,癱瘓在床。1986年12月,再次中風,成為植物人。1987年4月12日,王人美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王人美的丈夫葉淺予 (1907—1995),確實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他是浙江桐廬人,從事國畫教育和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國畫創作,是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院教授。為茅盾小說《子夜》、老舍劇本《茶館》等書繪制過插圖,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注29 王明道(1900—1991),原名王永盛,20世紀前半葉中國基督教自立教會的代表人物,主張基要派神學,重視《聖經》的教導和基督徒生活,反對自由派神學,斥責教會與世界中的種種罪惡。從1927年起,他自資發行《靈食季刊》共28年,發表很多有影響力的文章。從1933年起,他在北京建立並引領基督會堂共22年。因為反對自由派神學和三自教會,1955年被中國政府逮捕,以反革命罪被判處無期徒刑。1980年被釋,但未被平反。1991年在上海因病逝世。

注30 據《當代北京大事記》,1951年3月28日,根據北京市政府決定,市民政局接收美國人經營的迦南孤兒院等幾個孤兒院,以及甘雨胡同養老院等16個單位,總計收容兒童2524人,老弱145人(39~40頁)。印先生這裏提到的,應該就是被民政局接收的美國人經營的甘雨胡同養老院了。

注31 張壽崇(1921—2002),1955年到東城區人民委員會民政科正式參加工作。1959年東單區和東四區合並為東城區,張壽崇被任命為東城區政協的副秘書長。1981年後任政協副主席,此後在此職位上連任九屆委員、四屆副秘書長,四屆副主席。並擔任北京市政協常務委員,直至1998年退休。此外並擔任過北京市政協常務委員、北京市民委副主任,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等職。印先生此處所述相當準確。關於他的身世,可參見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張壽蓉、張壽崇姐弟的口述。

注32 譚鑫培(1847—1917),京劇譚派創始人,京劇表演藝術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自組“同春班”,十六年(1890年)入升平署“內廷供奉”。十八年(1892年)重組“三慶班”。三十一年(1905年)拍攝中國第一部京劇無聲影片《定軍山》片斷。民國六年(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在北京金魚胡同那家花園設宴歡迎廣西督軍陸榮廷。警察總監李達三奉命邀請譚鑫培演堂會戲,譚患病在身,推托未遂,只得抱病演出《洪羊洞》,又因心情不爽,演唱更加淒婉蒼涼。演畢回家後,病情加重,於當年5月10日溘然去世,時年70歲。

注33 關於那家花園後來的情況,可見張壽崇之女張瑗的回憶:“1950年4月,空軍司令部要購買此宅院產權。經過協商,準備簽訂契約。4月24日,家中的長輩和父親到房管交易所正式簽立契約,空軍司令部以三千五百匹白布(按當日布價,約合26萬元人民幣)收購。從這一刻起,那家花園換了新主人。”“1952年,中央政務院在園子的西大院部分,建設和平賓館。東大院在1977年前後被拆除,建成北京市電子計算機中心大樓。剩下的一部分平房院落,被改造成了21個大小不一的院落。”見張瑗:《我的父親張壽崇》(未公開出版),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2011年版,21—23頁。

注34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由中國著名和平人士宋慶齡、郭沫若、彭真、劉寧一等十一人代表中國人民的意志,並根據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國際和平保衛者的熱誠建議,於1952年3月聯名邀請亞洲和太平洋區域的和平人士共同發起了這次會議。1952年10月2日—12日,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37個國家的367位代表,還有列席代表和特邀來賓。會期11天,共有112位代表和來賓發言。為了慶祝這次盛會召開,中國郵電部在會議開幕當天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