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記服裝企業家印常榮 金寶森(第2/2頁)

1949年,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貨幣貶值,商店貨物被搶購一空,加上多如牛毛的捐稅,在一片蕭條聲中,印常榮約損失全部資金的三分之一。

勉強維持到北平解放後,由於解放初期女子服裝行業處於停頓狀態,全店40多名職工和部分職工家屬,都依靠店中資金生活,使資金更趨短缺。經勞資雙方協商,自願離店另謀他職的職工,每人分走數量不等的呢絨毛料,學徒每人分給11袋面粉。至此,店中已無周轉資金,遂與剩下不走的職工、徒弟合作改織線襪,但由於不懂技術和業務,不久即停業了。到1949年年末,賣掉演樂胡同房產作資金,將服裝店遷至王府井大街14號。1950年又賣掉禮士胡同房產以增加活動資金,隨著國民經濟好轉,服裝業務逐漸開展起來,1951年估產時,全部資產為24000元。

遷到王府井後,印常榮於1950年被選為王府井街代表、服裝業公會主任委員。1951年年初,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開始籌建,印常榮任籌委會委員,1951年7月,市工商聯正式成立,他當選為執行委員兼組織委員,此職務一直擔任到逝世。

1952年年初,“三反”“五反”開始,印常榮受聘為北京市節約委員會檢查組成員。華茂女子服裝店經審核定為守法戶,但因管閑事幫人買東西被罰5000元。至此,又賣掉東四南大街157號房產(後“波緯服裝店”址),所得款除交罰金外,剩下的加入店中充資金。1954年後,以帶頭購買公債的愛國行動被任為東單區公債推銷員。1955年又被聘為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委員,1956年被選為東單區人民代表,爾後,又被選為北京市第二、三、四屆人民代表。

在公私合營運動中印常榮積極帶頭,實現合營後又協助政府做好工商業者私方人員的工作。華茂合營後,名稱不變,直到“文革”中期,才改名為“新穎”,直到今天。

印常榮為籌建北京市服裝鞋帽公司,將甘雨胡同住宅(26間房)的大部分拿出來作為辦公室和職工宿舍。他親赴上海聘請女服專家朱秉良到京,朱後被彭真市長授予特級技師稱號。參加了北京第一家婦女商店即前門婦女商店的創建,同時還聘請了四位留日和旅日華僑女服設計專家,為北京市的婦女服裝事業奠定了良好基礎。1956年印常榮擔任了北京市服裝鞋帽公司副經理,後該公司與北京市百貨批發公司(現市百貨公司)合並,繼任副經理之職,直到1966年因病退休。

他在任職期間,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於增產節約、美化人民生活的號召,於1956年至1958年期間,主持舉辦了翻舊改新美化人民服裝的展覽。他以高超的女服技藝,親自動手設計、裁剪、縫制各式女服,用家裏的舊馬褂、旗袍等為女兒麗雅改制成西服裙套裝、夾克、連衣裙等。美觀、實用、大方、節約,頗具說服力和吸引力。國家進口大量蘇聯花布,由於人民群眾不適應而積壓,他組織人力,趕制成“布拉吉”(連衣裙)大力推廣,引起較大震動,受到黨中央和市領導的重視。無論主持服裝、鞋帽,還是小百貨工作,他都和有關科室幹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及時解決問題。如有一年北京市場上婦女所用發卡斷档,他認為東西雖小,但關系人民生活,就及時從上海等地調入各式發卡,充分滿足市場需要。在他的積極呼籲和奔走下,周總理提出將部分上海服裝業遷京。至此,上海的蘭天、造寸、紅霞、雷蒙四家服裝店先後遷京。

周總理出國訪問前,用車把他接進中南海為總理、鄧大姐連夜趕制服裝,保證總理外事活動的需要。印常榮還多次和當時的“雷蒙”經理一起去中南海為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量裁修改舊衣,去名譽主席宋慶齡府中,為她裁制服裝,都受到贊賞和熱情接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平易近人的作風和節約儉樸的生活方式,是他經常向子女們進行教育的談話內容。

1958年在民族文化宮舉辦的少數民族展覽中,他是滿族企業家代表。

印常榮退休後,仍然十分關心公司和街道工作,為了支持街道辦食堂,他寧肯自己住得緊一些,把6間東廂房騰出,無償供給街道使用。他在街道上是一位受到普遍尊敬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