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拿破侖帝國的興衰(第2/7頁)

在烏爾姆和奧斯特裏茨戰役失利後,奧地利於12月26日與法國簽訂了《普萊斯堡和約》。根據條約規定,意大利王國得到了威尼斯、伊斯的利亞省、達爾馬提亞省、亞得裏亞海的威尼斯各島等地,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得到了提羅爾伯爵領地、奧格斯堡城、艾克施塔特公國、帕騷地區的一部分和施瓦本公國的所有屬地布賴斯高及奧爾特瑙。本來在簽訂《康波福米奧和約》和《呂內維爾和約》後,奧地利已經元氣大傷,這次更加一蹶不振了。

載譽歸來的拿破侖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他被授予“大帝”的稱號。對於自己的幸運,他本人是既意外又高興。各級政府機關表示的服從、人民群眾的贊揚,還有元老院為他建立的紀念碑,都令拿破侖感到,自己施行的政策是正確的。如今,革命僅有的一點殘余也被丟掉了。1806年1月1日,沿用十四年的共和歷被公歷代替,先賢祠和保民院不是改名,就是不復存在。

在整個歐洲大陸,拿破侖繼續擴張他的統治。他廢掉了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另立約瑟夫·波拿巴為王,又將荷蘭共和國改為王國,擁護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君。在完成了對幾個共和國的改造後,拿破侖開始分封附屬國王,軍階制度和中世紀的爵位也恢復起來了。他先後將達爾馬提亞、伊斯的利亞、弗留利等十二個地方定為公爵們的封地。貝爾蒂埃元帥、塔列朗大臣分別被封為納沙泰爾公國公爵和本尼凡托公國公爵,繆拉被封為貝格和克累弗的大公。博爾蓋澤親王夫婦則得到了瓜斯塔拉公國這塊封地。至於瑞士共和國,拿破侖宣布他自己是“調停人”。在德意志帝國的南部和西部,有十四個親王聯合組成萊茵同盟,宣布脫離德意志,歸順拿破侖。這樣,原屬德意志帝國的一大部分國土就被拿破侖控制起來。弗朗茨二世宣布取消自己的稱號,德意志帝國從此滅亡。另外,普魯士也根據12月15日在維也納簽訂的條約,讓出安斯巴赫、克累弗、納沙泰爾等地,作為漢諾威選侯領地。

拿破侖政權控制了整個西歐。他通過多種方式,主宰了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那不勒斯、荷蘭、瑞士等國家。《亞眠和約》以後,由於他對榮耀的追求和征服他國的行為,整個歐洲並沒有走向和平,反而將要陷入一片戰爭的汪洋。對拿破侖來講,結果只有兩個,不是他成就霸業,就是他走向滅亡。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的大陸政策

面對拿破侖的強勢政策,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了。在法國的強勢擴張下,為了避免像別的國家一樣被法國控制,擁有一支精銳部隊的普魯士迅速和俄國結成聯盟,準備把法國人逐出德意志。普魯士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將軍隊撤到萊茵河以西,否則,普魯士將動用武力。同時,為了對抗南部的聯盟,普魯士還準備在德意志北部結成一個同盟。

勢頭正猛的拿破侖根本沒把普魯士的最後通牒放在心上。他利用國內正是一片團結的大好形勢,於1806年10月發起了對普魯士的進攻。拿破侖繼續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快速進攻的戰術,和往常一樣收到很好效果。普魯士軍隊遭到沉重打擊,接連遭遇敗績。僅僅二十天,柏林就遭到了法軍的圍攻。1806年末,普魯士的各地要塞已被法軍盡數攻破。

法軍開始轉向進攻在波蘭的俄軍。在蘇黎世、奧斯特裏茨、艾勞和弗裏德蘭等地的關鍵性戰役中,法軍接連取得勝利。這是俄國與法國之間的第三次較量,法軍這次占盡了優勢,戰績輝煌。1807年6月21日和7月7日,俄國與法國先後簽訂了《提爾西特停戰協定》與和約。根據《提爾西特和約》,俄國承認法國在普魯士的統治,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希亞。俄國雖然戰敗,好在沒有喪失國土,普魯士的疆土卻被減縮了一半。在普魯士南部,拿破侖已經建立了巴伐利亞和谷騰堡兩個王國,在北部,拿破侖又建立了反對普魯士的薩克森和威斯特法利亞兩個王國。

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革命色彩越來越淡,倒是君主專制的成分越發多了起來。自由沒有恢復,中世紀的軍事等級制度卻恢復了。人們已成為公民,但這時許多人卻被封了王侯;革命思想的傳播使歐洲好幾個國家都成為了共和國,但在拿破侖的武力幹涉下,它們又成為了王侯的封地。由於拿破侖的強勢,整個歐洲非但沒有前進,反而退步了不少。在法國內部,更是如此。議會制政府被拿破侖式的行政制度代替,國立學校的共和教育被軍事教育代替。整個法國在這種統治模式下,猶如一支只聽命於拿破侖的軍隊。而整個歐洲,到處都是拿破侖建立的附屬王國、聯邦、封地。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歐洲,拿破侖已經樹立了他的最高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