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第2/5頁)

然而當時世族門第之勢力已成,九品中正制正為他們安立一個制度上之護符。中正“計資定品,惟以居位為貴。”【亦衛瓘語。】“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途之昆弟。”【段灼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劉毅語。】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此為當時盡人皆知之事實。在此形勢下,故家大族,雖無世襲之名,而有世襲之實,因此這一個制度終於不能廢棄。【陸機薦賀循、郭納表,謂:“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顯路,惠及外州而已。誠以庶士殊風,四方異俗,壅隔之害,遠國益甚。至於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誠非聖朝待四方之本心。”觀此知西晉北方士族擅朝政之概。宜乎元帝渡江,有“寄人國土,心常慚愧”之語也。】

二、學校與考試制度之頹廢

兩漢官人,與察舉制相輔並行者,尚有學校與考試。東漢的累世經學,即為造成門閥之一因,但到門閥勢力一旦長成,學校與考試制度即不重要,難以存在。

漢末喪亂,天下分崩,學校自無存立之地。魏黃初、【文帝。】太和、青龍【明帝。】中,屢次想振興學校,然而“高門子弟,恥非其倫”。【齊王芳時劉馥語。】博士既無高選,來者只為避役而已。

兩漢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魏高柔疏:“博士遷除,限不過長。”【最低級之地方官。】其升遷既有限,宜遴選不得其人矣。

中央的尊嚴已倒,王政轉移而為家教,自然高門子弟不願進國立的太學。

國立太學的傳統教育為六經與禮樂,而當時名門世族的家庭風尚,是莊老與清談。六經禮樂本求致用,【此兩漢之學風。】莊老清談則務於自娛。【中央政府無權駕馭世族,世族亦不願為中央所用。】

直到東晉成帝時,【鹹康三年。】還有人【國子祭酒袁環、太常馮懷。】以為江左寖安,請興學校。遂重立太學,征求生徒。然當時士大夫多講莊老,看不起儒家,終於沒有人來理會。

宋文帝立玄、史、文、儒四學,乃以玄為首,國立太學改講莊老玄談。然莊老根本理論便不承認國家有教育人民之必要。宜乎南朝立學,皆旋立旋廢,亦僅為具文而已。

中央既無登用人才之權,如何再能鼓舞人心來受中央的教育?

三、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九品中正制已為門第勢力安置一重政治上外在的護符。晉室東遷,中原衣冠,追隨南渡者,依借勤王之美名,又在政治上自占地步。故當時有僑姓、吳姓之別。

過江者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吳姓不如僑姓。

東南本為勝國,自不敢比望中原。南士無仆射,多歷年所。齊孝武帝欲以張緒為右仆射,以問王儉,儉曰:“緒少有清望,誠美選,然南士由來少居此職。”乃止。褚彥回曰:“江右【指東晉。】用陸玩、顧和,皆南人也。”儉曰,“晉氏衰政,不可為則。”

而僑姓中又分早、晚渡江之不同。

杜驥兄坦告宋文帝:“臣本中華高族,亡髙袓因晉氏喪亂,播遷涼土。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傖賜隔。”

中央政府本屬虛置,只得對之優借。

故“甲族以二十登仕,後門以過立試吏”。【梁書高帝紀。】宋、齊以來,甲族“起家即為秘書郎”。【南史張贊傳。】帝王偶爾破格用人,便足自傲。

梁武帝以張率為秘書丞,謂曰:“秘書丞天下清官,東南望冑未有為之者,今以相處,為卿定名譽。”

這都是當時政治上的不成文法,為故家世族擁護權益。

四、當時之婚姻制度與身分觀念

故家世族為要保守他們的特權,亦復處處留神,一步不放松。最緊要的自屬婚姻制度,這是保守門閥一道最重要的防線。齊代王源嫁女富陽滿氏,沈約至特上彈章。【沈文雲:“自宋氏失禦,禮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可見當時門第勢力已日就隳弛。又雲:“源見告窮盡,因與滿為婚,聘禮五萬。源先喪婦,以所騁余直納妾。”是門第之混淆,大率由於貧富之顛倒也。】侯景請娶於王、謝,梁武帝謂:“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不僅他們對於婚姻制度如此謹嚴,即日常私人交接,亦復故意的裝身分,擺架子,好像他們果然輿別人有一種不可踰越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