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第2/5頁)

東漢外戚權勢,以鄧、梁二氏為尤盛。鄧家累世寵貴,封侯者二十九人,位至三公者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計其數。然猶以漸致。梁冀一門,前後七侯、三皇後、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冀秉政二十余年,跋扈無比。與桓帝謀殺梁冀五宦者,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皆封侯,當時稱“五侯”,又稱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自後,宦者氣焰遂張,則實外戚有以助成之也。

此後則外朝名士與外戚相結以圖謀宦官。及何氏敗,袁紹【名士領袖。】盡誅宦官,而漢亦亡。

外戚與宦官,其實都還是代表了王室的一部分,其來歷則原自西漢。

四、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西漢初年,宗室、功臣、外戚,為朝廷之三大系。

當西周時,外則封建,內則世唧,王室之與貴族,相去祇一間耳。秦則天下盡為郡縣,舉國統於一王。天子世襲,而丞相、禦史大夫以下不世襲,然後天子乃高高在上,其勢孤危易倒。漢鑒於秦亡之速,變更秦法,稍稍復古,故以以宗室、外戚、功臣三系與王室相夾持而為治。

外既大封同姓為王國,與郡縣相雜,內則丞相、禦史大夫諸要職,雖不世襲,而大例非列侯莫得當,則為一階級所專有,體勢近於世襲。

歷史進化以漸不以驟,古代貴族封建政體一變而為平民的統一政府,廣土眾民,孤危之勢不足以持久,故外有封王,內有列侯,粗為等次,以相扶護。猶嫌王室單微,則援用外戚以為之輔。【高祖雖愛戚夫人、趙王,而終不廢呂後、惠帝者,以呂後氏族大勢盛,呂後又久在兵間,身後緩急可倚仗也。】呂後之卒,宗室、功臣內外相結,鋤去諸呂,而迎立代王,【即文帝。】則利其外家勢弱,出中央功臣一系之意。其時則外戚一系勢最衰。文帝既立,潛移默運,外撫馴諸王,內調狎功臣,卒使王室漸尊漸安。漢室之終臻穩固,蓋非易也。

吳、楚七國亂後,宗室地位日削,【宗室只宜封建,不宜輔政,以其地近而勢逼。封建政制既不能復活,則宗室地位自難再興。】功臣傳世漸久,亦不保其位,【世臣與封建相扶翼,封建即不可復,世襲之制,亦不可持久。】於是王室依仗乃惟有外戚。【如景帝平吳、楚兼用周勃(功臣)、竇嬰(外戚)。武帝初立,竇嬰、田蚡繼相,皆外戚又漸得勢之征。】

武帝以後,中朝【王室。】、外朝【政府。】始分,於是宰相為外朝領袖,【代表政府。】而大司馬大將軍為內朝輔政,【王室代表。】其職【大司馬大將軍。】則胥由外戚為之。

宰相其先本為天子私臣。【“宰”者,古代封建社會宗廟祭祀事前主宰牲之任,此非親貴莫當。既主祭祀,故掌禮書,左傳:“命宰人出禮書”,此即漢卿太常掌禮之祖也。然宰職雖高,實兼治膳。故周禮,天官太宰,為五官長,而其所屬,猶多宮中治膳之職。若膳夫、庖入、內饔、外饔、烹人、獸入、漁入、鱉人、臘人、酒正、酒人、漿人、邊人、醢人、醯人、鹽人,皆治庖宰之事。春秋時列國宰夫猶是庖人。左傳:“宰人胹熊蹯不熟”,國語:“膳宰不致餼”,是也。】

“宰”從本職則為皰人,為祭司,或從差遣則為執政。孟子與呂氏春秋:“伊尹以割烹要湯”,即庖人也。元人亦以宰膳為親貴要職,可以證古制。臨祭主宰牲,平時則總理家務,是為家宰。及化家為國,則家宰成國宰矣。

“相”則封建貴族祭祀相禮之人,亦親貴為之。臨祭為相,朝聘、宴享、盟會之禮亦為相。化家為國,則以家相為國相矣。【故“宰相”原系宗法社會中天子之宗屬私人也。】

漢初宰相皆列侯為之,此皆相互戮力以爭天下者,在當時亦為皇帝之私人也。故禦史人夫為副丞相,而禦史有中丞,得治王宮之政令。此猶周禮天官冢宰,其屬官得統及皇帝內廷。此非古人立法之善,乃系當時“王室”與“政府”公私性質不分明也。【此皆所謂“朕即國家”,遺跡其去封建時代未遠也。】及武帝以下,宰相始由士人特起,漸有其尊嚴之地位,【此由宰相一職之意義言之。】而與王室亦漸分離。【此由賈誼敬禮大臣之論,及於公孫弘起徒步以經術為相,大開東閣,延賓客賢士以與天子內廷侍從諸臣議論政事相往復,實為宰相地位在意義上之一種變遷也。又按:漢制,丞相謁見,天子禦坐為起,乘輿為下;有疾,天子往問;(均見翟方進傳注。)薨則車駕往吊。其制不知起何時,似漢初並不爾。】